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①,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归:投奔。
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②虎豹之秦:语出《史记〃苏秦列传》;“夫秦,虎狼之国也”。
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拘留,赖鸡鸣狗盗之徒帮助而脱身。
③特:只不过是。
雄:首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强大的力量。
⑤南面:面向南,表示至尊地位。
【练习】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士以故归之B.鸡鸣狗盗之出其门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D.余闻之也久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⑵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3.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本文中王安石是如何评价他的?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二、《木兰诗》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练习】1.解释加点字。
①少.习骑( ) ②长而益.精( )③易.男装( ) ④市.鞍马(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②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3.本文所表达主旨的一句是“”,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三、《资治通鉴》故事选羽①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②;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日前之戒也。
”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
”【注释】①羽:指关羽。
②擅取权湘关米:擅自抢夺了孙权存于湘关的粮食。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②虽事决.于瑜()③几败国事,此日前之戒.也()④权寤.,谢蒙曰……()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①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②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翻译下列句子。
⑴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
⑵此日前之戒也。
4.阅读短文,说说吕蒙向孙权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吕蒙怎样的品质?四、得时者昌,失时者亡①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②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③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⑤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注释】①选自《列子〃说符》,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②干:求取(官职)。
③宫:阉割男性生殖器的一种刑罚。
④刖: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砍掉双脚。
⑤让。
责备,责怪。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 ( ) ②所务.兵食而已( )③若全.而归之( ) ( ) ④遂刖之,而还.诸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好学者以术干齐侯 B.①所业亦同,而窘于贫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C. ①因从请进趋之方D. ①为吾之患不轻矣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②孰为汝多知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4.施氏二子和孟氏二子所业相同,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其原因何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五、狼(第一则)蒲松龄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歘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以刀,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②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③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④,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金余,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
是可笑也!【注释】①歘(xū):突然。
②昧爽:黎明。
③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审:细看。
⑤罹(lí):遭遇凶害。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 )②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 ) ( )③屠惧,示.以刀,少却.。
( ) (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 )⑤时狼皮价昂.,直.十金余,屠小裕.焉。
( ) (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屠惧,示以刀 B. ①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①缘木求鱼,狼则罹之 D. ①示以空担,狼乃止②又数刀毙之②屠乃奔倚其下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将省略成分补足。
①及走,又从之。
②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③迢巡近视,则死狼也。
六、义犬蒲松龄周村有贾①某,贸易③芜湖,获重资。
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③舟上。
舟上固积④寇也,窥客装,舟荡入莽⑤,操刀入杀。
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臵江中。
犬见之哀嗥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
犬泅⑦出,至有人处,狺狺⑧哀吠。
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因未死,始言其情。
复哀⑨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窥探)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悲伤)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商船)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里(同乡)估客(行商),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
客下舟趁(追逐)之。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小腿)骨,挞之不解。
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
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
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注释】①贾(ɡǔ):商人。
②贸易:买卖,交换。
③豢(huàn):喂养。
④积;习惯。
⑤莽:草丛。
⑥嗥:大声叫。
⑦泅:游水。
⑧狺狺(yín):狗叫的声音。
⑨哀:哀求。
【练习】l.解释加点的宇。
①周村有贾.某( ) ②舟上固积寇.也( )③从.之而往( ) ④心甚悼.焉( )⑤适.有同里估客( ) ⑥客下舟趁.之(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A.赁舟将归(买)。
B.或以为异(有人)C.将携俱归(都,一起)D.而报恩如是(正确)3.下列加点字解释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A. 倍价赎之B. 盗乃以毡裹置江中客近呵之或以为异C.从之而往D.则所啮即前盗也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则裹金犹在4.翻译句子。
①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②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5.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题。
七、狼(第二则)蒲松龄一屠①暮行,为狼所逼②。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③,奔入伏焉。
狼自苫④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⑤。
惟⑤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⑦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⑧,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⑨。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⑩。
【注释】①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②为狼所逼:被狼逼迫。
为,被。
“为……所”是文言文常用的被动句式。
③行室:农田中供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多用草苫或谷秸搭成,北方俗称“窝棚”。
④苫(shàn):盖上,这里指用来遮盖的草或谷秸等物。
⑤死之:杀死它。
之,它,代狼。
⑥惟:只。
⑦豕(shǐ):猪。
⑧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⑨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
方,才。
缚,捆绑。
⑩乌能作此谋也:哪里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呢!乌,同“何”,哪里。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③惟有小刀不盈.寸( ) ④股.直不能屈。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3.本文表现了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4.作者对屠户的态度是怎样的?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八、知音《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①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③,初为《霖雨》之操④,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⑤?”【注释】①峨(é)峨:高耸的样子。
②洋洋:宽广的样子。
③之:代词,代琴。
④操:琴曲。
⑤哉:表感叹语气。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卒.逢暴雨。
( ) ②乃援.琴而鼓之。
(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 ( ) ④吾于何逃.声哉?( )2.翻译。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3.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4.你有知心朋友吗?请用一句经典的诗句表达你们的交往情谊。
九、蜃说林景熙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于避寇海滨。
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
父老观以为甚异。
”予骇而出。
会颍川主人走使②邀予。
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
第③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山献,列如崒岫,隐见④不常。
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
又称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
日近晡⑤,冉冉漫灭。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噫!秦之阿⑥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
何暇蜃之异哉!【注释】①蜃气象楼台:《汉书〃天文志》有“海旁尾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之句。
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