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人际沟通的理论

7 人际沟通的理论


二、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是对海德平衡理论的拓展与转换。着重讨论接受者、 信息来源(传者)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叫P-S-O 理论。其中P代表接受者,S代表信息来源,O代表 事物。三者的关系各存在四种和谐与不和谐的状态。 与海德平衡论相比,该理论讨论了态度改变的方向 和程度。
不调和的状态带来紧张感,为消除紧张感, 人们会努力改变三者的关系使之趋于调和。 在此过程中,存在主导与次要关系。
(一)基本观点 《思想、自我与社会》 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 际关系是通过符号互动实现 的。符号互动的实质是意义 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
意义是人对人、事、 物的认识,是人给 认知对象赋予的含 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 精神内容,包括意 向、意图、意思、 思想、观念等等。
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查尔斯· 伯格) (一)基本观点 关于人际沟通中人们如何对待由于信息 不充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理论。 人际沟通中,尤其是与陌生人相处时, 信息不充分导致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 致焦虑和压力,为降低焦虑和压力,人 们会努力获取、传递相关信息以减少不 确定性。

(二)主要观点 1.表演人生 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 表演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 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 的表演。 人际沟通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 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 装打扮了的“自我”。 在某种意义上,符号本身具有欺骗性。

(二)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 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 评价 3、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 价自己行为
(三)“镜中我”与人际沟通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 “唯一”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与社会互动 的一个纽带。 传播(尤其是人际沟通)是形成“镜中我” 的主要机制。人际沟通的过程,就是互相 “照镜子”的过程,也是符号互动的过程。

(二)三个假设 人根据意义来行动; 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三)主要论点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I)和客我(Me)互 动的结果
约哈里之窗: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 区、未知区四个区域。 开放区(公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区域; 盲目区(盲点):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区域; 隐秘区(隐私):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区域; 未知区(潜意识):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区域。
(二)边界管理的主要内容 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向谁透露必要 的信息,以及如何回应对方的要求以保持恰当 的边界。 (三)影响边界管理的常见因素 文化背景 性别差异 个人动机 情境需求 风险评估
(二)面子工作(facework) 人们用来建构和保护自己、他人面子和 威胁别人面子的交流行为。 指向:自己还是他人? 性质:积极还是消极?伤害还是维护? 时间:预防还是修复?

(三)影响面子工作的因素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 个体差异
三、边界管理理论(桑德拉·佩特罗尼奥) (一)定义 关于人际沟通中人们如何对公共领域和私 人空间之间的边界进行管理的理论。 边界是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愿意与对方分享 和(非私密性)不愿意与对方分享(私密 性)的界线。 边界管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思考: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的反馈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互动的方式、 机制和规律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也 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意义。通 常表现为各种符号的运用。
信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申农) 人际沟通的核心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 人们削减不确定性的努力程度通常与不确定性和利 益呈正相关。
(二)两个方面 1、认识自己,尤其是他人 眼中的自己 主观性自我意识和客观性 自我意识 重点是别人怎么看你 2、了解他人:被动策略、 主动策略、互动策略(信 息交换)
简言之,认知不和谐(不协调)就是指人们对同一个事物持有 两种不一致、不协调、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紧 张感。 重建认知协调的过程,往往涉及到态度的改变。 不协调的程度﹦(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协调人之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重建认知协调: 改变认知 增加新的认知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改变态度
第三节 认知一致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也叫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认 知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 稳定的,因而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 不稳定的,人们会努力寻求改变。 平衡的状态:三角形三边相乘为正。 不平衡的状态:三角形三边相乘为负。
人们对人、事、物的态度,受其与他人的关系和态度的影响。 人们喜欢平衡状态,排斥不平衡状态。因为认知上的不平衡状 态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为消除紧张和焦虑,人 们会努力使认知结构向平衡状态转化。 过于简单,只讨论关系的正负,未涉及关系的强度。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三)削减行为效果的影响因素 对本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人际沟通的 信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是否熟悉 对方的语言
二、面子管理理论(斯特拉·丁-图美) (一)面子 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包括有关尊敬、荣誉、地位、联系、忠 诚的感受,即一个人在自己文化许可的 范围内以任何方式获得的良好的自我感 觉。
三、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一)基本观点 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 符号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 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 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 台,所有红尘男女均 只是演员罢了。上场 下场各有其时。每个 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 角色,从出生到死亡 有七种阶段 。” (莎 士比亚:《皆大欢 喜》) 在恋爱关系开始的头 三个月,你并不是你 自己,而是你的形象 大使。
(2)剧本 社会机构”内经常、持续的表演:人们在互 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剧本)扮演角 色,通过符号运用来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 象(印象管理)。 临时性的表演:没有现成的剧本(或剧本不 完整),人们会随机应变,根据情境的需要 进行表演。
(3)场合 前台表演: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 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 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表演: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 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 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 台。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 区域的紧张。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即他人认知和评价中的 自我。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 (一)基本观点 《社会组织》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 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 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面“镜子”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 为镜可以知兴替。”
2.表演框架(游戏规则) 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是人们在社会 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伦理道德、人际 礼仪等等
3.形形色色的表演 (1)动机 理想化表演: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 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 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误解表演: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 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 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装神 补救表演
“我们所喜欢的信息源应该总是提倡我们 所喜欢的主张并谴责我们所反对的主张”。
三、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人基本上是一个试图使其生活协调有序的有 思维的个体 。 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 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 念),将两个单位间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 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