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5-8章)(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视频讲解]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

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

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

1.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

2.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为获得;狗建立起了对铃声的反应。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为消退。

只出现铃声,不给肉。

举例子:学生见到班主任就害怕,是因为班主任每次都要批评他(获得),从某段时间时候,老师不在批评他了,他便不害怕了(消退)。

班主任原本是个中性刺激,学生害怕的是批评(无条件刺激)。

3.泛化与分化
泛化(generalization):在条件作用建立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discrimination):通过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动物学会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抑制反应。

如,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就逐渐学会了,只对1000赫兹的铃声,分泌唾液。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

如,考试时焦虑。

看到蛇就害怕。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如谈虎色变、一想到测验就焦虑。

小测试: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条件反射,第二信息系统
吃梅子流口水:无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获得
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消退
“幼儿因怕鼠,甚至怕兔”泛化
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泛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分化
印刷工能区分30多种“黑——白”之间的颜色,
一般的人只能区分10多种分化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的旗帜。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

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恐惧形成实验
11个月,艾波特。

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

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甚至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华生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frequency)律和近因(recency)律。

根据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根据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E.L.Thomdike)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

迷笼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其迷笼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尝试错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因此,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