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心理[视频讲解]
第二章学生心理[视频讲解]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日内瓦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1.图式(schemas)
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在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认知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图式(scheme)。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示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图示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示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一系列的图示。
图示的变化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2.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示之中。
(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每个人都“同化”过程。
比如: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
都是“同化”的表现。
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
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
3.顺应(accommodation)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顺应说明一个人的知识的横向扩展。
在遇见“新事物”或“新刺激”的情况(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能纳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长期有顺化的例子。
如先学语文后,再学数学。
如篮球规则与游泳规则。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是一种量的变化;顺应,是一种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
一个人的认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
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展。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
态。
4.平衡(equilibrium)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的时候,就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暂时达到平衡。
因此,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or Stage,0~2岁)
该阶段,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初期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和客体;
中期儿童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
后期获得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在儿童面前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并非不存在。
(9-12个月)。
对于0~4个月的乳儿来说,眼中看不见,心中也就消失了。
后期才可以玩藏猫猫的游戏。
2.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所谓运算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
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进行表象性思维,不能代表抽象性概念
泛灵论: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的。
自我中心特点,即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的一样。
自我中心特点---三座山实验
集体独白:即便没有人在听,年龄小的儿童也会高兴地描述。
甚至在一个儿童群体当中,每个人都在热情地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思维的不可逆性及刻板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守恒即无论物体形态怎么改变,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The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1岁)
具有抽象概念,能够逻辑推理,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去集中化;获得守恒观念。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至成年)
也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已经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al deductive reasoning)
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的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的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
这个问题如果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难以正确回答。
但如果拿来3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后,提问者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儿童可以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而轻松答出苏珊的头发黑。
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称作形式运算。
(三)发展的因素
成熟:有机体的成长,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
平衡化: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黏土球实验)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性(如体积、重量等)的信息。
例如儿童关于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颜色、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声音的高低、木块浮在水面、水结成冰等经验是通过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等从物体中抽取出来的。
这种经验最本质的特点是来源于物体本身。
数理逻辑经验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例如:有一位数学家朋友,小时候在沙滩上玩卵石,他把10个卵石排成一行,发现不论从哪端开始数都是10个;然后他又
把卵石排成另外的形状,如排成圆形、四方形,数出来的数目仍然不变。
于是他得出“数量和与顺序无关”的结论。
这种经验是由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以及动作问的相互协调结果所引起。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新皮亚杰理论(neo piagetian theory)是对皮亚杰理论的修订和发展。
新皮亚杰学派试图突破皮亚杰理论的局限,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
他与列昂节夫、鲁利亚等形成了文化历史学派,被称为维列鲁学派。
他认为,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