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工培训(第二次)平面铣削及子程序

考工培训(第二次)平面铣削及子程序


(三)设计加工工艺路线 数控铣削加工具有工序相对集中的特点,以避免次装夹造成误 差,提高加工精度。在确定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路线时必须结合零件的 特点和实际情况,使数控铣削加工工序合理集中、衔接自然,才能更 好地保证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1.工序的划分 工序就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位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 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被称为工序,它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 的组成单位。数控铣削加工为提高加工精度一般在零件的一次装夹中 尽可能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工序。数控铣削加工工序划分有以下几种方 式
(4)先面后孔原则 对箱体、支架类零件,平面轮廓尺寸较大,一般先加工平面,再 加工孔,这样安排加工顺序,一方面用加工过的平面定位,精度高、 稳定可靠,另一方面是考虑零件加工过程中存在变形,“先孔后面” 容易造成孔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无法保证。 (5)先近后远原则 在一般情况下,离对刀点近的部位先加工,离对刀点远的部位后 加工,以便缩短刀具移动距离,减少空行程时间。
图按零件装夹次数划分工序
(2)按粗、精加工分开原则划分工序 按粗、精加工分开原则划分工序,即粗加工中完成的那 一部分工艺过程为第一道工序,精加工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 艺过程为第二道工序。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加工后变形较大, 需粗、精加工分开的零件,如毛坯为铸件、焊接件或锻件的 加工。 通常在一次装夹中,不允许将零件某一部分表面粗、精 加工完毕后再加工零件的其他表面。
(3)按刀具集中原则划分工序 虽然有些零件可以在一次装夹过程中加工出多个部位,但为了减 少换刀次数和刀具空程时间,可按刀具集中原则划分工序。即以同一 把刀具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为一道工序,也就是在一次装夹中, 尽可能用同一把刀具加工出所有可加工部位。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件的 待加工表面较多、机床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加工程序的编制和检查难 度较大等情况。在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机床中常采用这种方法。 (4)按加工部位划分工序 即以完成相同型面加工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为一道工序,对于加 工表面多而复杂的零件,可按其结构特点(如内形、外形、曲面和平 面等)划分成多道工序。
(1)按零件装夹次数划分工序 就是以一次装夹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 程为一道工序,加工完成后就能达到待检状 态。这种方法适用加工内容不多的工件,如 图3-2所示的片状凸轮,按装夹次数可分为三 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在车床上以毛坯的外圆 表面和端面A定位加工端面B和Φ22H7的内孔, 第二道工序在车床上以外圆表面和端面B定 位加工端面A和Φ4H7的工艺孔,第三道工序 以已加工过的两个孔和一个端面定位(一面 两孔),在数控铣床上铣削凸轮外轮廓面。
(二)合理划分工序,充分发挥数控铣床优势 对比普通铣床,数控铣床具有加工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劳动 强度低、柔性好等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数控铣床的优势,需要在分 析零件图纸的基础上合理地划分工序。对于余量大、毛坯有硬皮的 粗加工一般选择普通铣削加工。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一下几点。 1.普通铣床上无法加工的可选择数控铣床; 2.普通铣床可以加工,但很难保证质量的可选用数控铣床; 3.普通铣床加工效率低,操作者劳动强度大,可选用数控铣床。
2.技术要求分析 分析零件精度、表面粗糙度及其它各项技术要求是否明确;分析一 次安装能否完成图样上有位置 精度要求的加工表面;通过对技术要求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方法、装 夹方式、刀具及切削用量等。 3.结构工艺性分析 分析零件的尺寸、形状、结构是否妨碍刀具运动,是否会产生加工 干涉或加工不到的区域。分析零件图纸是否符合数控铣削加工的特点, 例如零件的内腔与外形是否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和尺寸,内槽圆角半径 不应太小,槽底圆角半径不要过大等。对不便装夹的工件,需考虑在毛 坯上增设工艺凸台、工艺凸耳等辅助基准。
数控铣削工艺设计与编程加工过程
一、铣削加工工艺性分析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是在普通铣削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数控加工 的特点,对零件图、技术要求、结构工艺性等逐项进行分析,以便合理 确定数控加工工序的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零件图纸
1.整体分析 零件图纸分析是合理制定加工方案的基础。在分析零件图纸时首先要明 确所需加工的零件型面及相应的技术要求,以便于合理划分加工工序。 除此之外,还要审查核实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元素条件是否充分(否则 会影响必要的数值计算,此时需与零件设计者沟通确定);分析并明确 零件的设计基准,遵循基准重合原则确定零件的工艺基准,并确定零件 的编程原点。
2.工步的划分 工步是指加工表面和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的那一部 分工序内容。工步的划分主要从加工精度和效率两方面考虑。在一个 工序内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刀具和切削用量对不同的表面进行加工。 为了便于分析和描述较复杂的工序,在工序内又细分为工步,工步划 分应遵循以下几点。 (1)同一表面按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依次完成或全部加 工表面按先粗后精加工分开进行。 (2)对于既有铣削平面又有镗孔的零件,应采用“先面后孔” 的原则。 (3)按刀具划分工步。某些机床工作台回转时间比换刀时间短, 可按刀具集中划分工步,以减少换刀次数,提高加工生产率。
3.零件的加工顺序 加工顺序确定应根据零件的结构、装夹方式等情况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面先行原则 精基准表面应优先加工出来,以便为后续工序(或工步)提供精确地 定位基准,减小定位误差。 (2)先粗后精原则 按照“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确定加工顺序, 逐步提高表面的加工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 (3)先主后次原则 零件的主要表面、装配基面应先加工,从而能及早发现毛坯中主要表 面可能出现的缺陷。次要表面可穿插进行,一般选择在主要表面加工到一 定程度后、最终精加工之前进行。
数控铣床工培训 第二次课
平面铣削(含粗精加工) 及子程序
任务一 铣削工艺基础 任务二 数控编程指令 任务三 平面铣削(含粗精加工) 任务四 子程序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的制定是编写数控加工 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的制 订包括零件图纸分析、工序的划分、数控铣 床的选用,装夹方案的确定、刀具的选用、 刀具路线的确定、切削参数的确定(上次课 介绍过)等方面的工作。数控铣削加工工艺 设计以及编程、操作加工过程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