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
货币结构分析:反映了不同层次货币的支付能力和流动性的强弱。
狭义的货币政策: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果等。
广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有关建立货币制度的规定、有关金融体系的规范和旨在提高效率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政府借款、国债管理、财政收支等可能影响货币数量的行为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目标,基本上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但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直接加以控制。
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
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们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控制的指标,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
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与最终目标联系密切,是中央银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其变动可以较好地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
包括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
一般性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选择性货币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它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在美国货币政策史上最早出现,目前仍继续使用。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利率手段:是指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和贴现率来影响资本的流出和流入量。
汇率手段:是指通过本币对外币的兑换率,使国际收支得以改善。
国际借贷筹资手段:是指央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或政府间借款筹资,暂时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筹资手段。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
信用配额管理:就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
特别存款:就是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出现过剩超额准备时,要求按照这一比例把这种超额准备缴存中央银行冻结起来的一种存款方式。
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由中央银行根据有关规定和具体情况以贷款的形式向商业银行提供所需资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
认识时滞: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社会经济领域所作出的具体现实反应。
问答题1货币政策的特征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侧重于总量调节;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以需求为核心;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主要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D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具体措施具有短期性和时效性.2货币政策的功能:A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B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C 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D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汇率相对稳定;E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防范金融危机。
3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AD-AS模型货币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由于总供给曲线形状差异使得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同。
故总供给曲线是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
2)对经济波动和金融稳定的影响:逆经济风向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A稳定物价: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货紧缩;B经济增长:使经济在潜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C充分就业: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需求不足失业;D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的保持基本平衡;E 金融稳定:避免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前提。
5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的优缺点1)利率优点:A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还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B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缺点:A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B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货币供应量优点:A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B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C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D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缺点:A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性。
B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C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3)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比较A特性比较:可测性: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便于测量,但只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测得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非预期实际利率。
可控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由于内生性问题,在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方面,央行的控制能力不一致。
相关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但何者的影响更大目前仍难以计量。
抗干扰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金融制度有关。
B两者的冲突:无法同时实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目标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A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其二,具有较强启示效应。
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其三,缺乏灵活性。
B局限性: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时应谨慎:对经济的振动太大,对货币供应有较大影响,副作用明显。
具有较强启示效应。
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信贷规模,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
提高法定准备率,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7再贴现的特点和作用:A特点:①短期性。
央行贷款以短期为主,最长不超过1年。
②官方性。
③标准性或示范性。
再贴现率是基础利率,有告示效应。
④被动性。
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
B作用:(1)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具有结构调整效应: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3)产生告示效果:再贴现率的升降可影响公众预期。
(4)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
(5)再贴现率是贷款利率体系中最低的之一,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
8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1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2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使得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3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并不能改变利率结构。
9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A.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
B.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C.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10公开市场业务的经济、金融环境:A.央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真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必须拥有相当的库存券。
——重要前提B.同时,央行政策具有弹性操作权利,能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及时间等;C.拥有全国性信息流动自如的金融市场,先决条件是证券市场必须高度发达,并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等特征,保证央行独立形式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其他政策;D.金融商品多元化,信用制度相对发达。
11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优点:1.具有“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2.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避免法定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避免“一刀切”,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3. 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5. 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
1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因素:(一)、体制因素(1).对居民行为的影响A.影响居民追求利润最大化愿望(a.三种基本经济行为:消费,储蓄和投资;b.目的是最大化效用。
)B.影响居民行为决策机制C.影响居民行为约束机制(a.是指以收抵支的预算原则对居民行为的制约作用;b.市场体制下约束机制较弱。
)(2).对企业行为的影响A.影响企业行为动力机制(a.是促使企业采取和调整其经营行为的内在动力及作用的方式和程度;b.决定企业对外部环境是否具有积极的响应动力;c.市场机制下反应力敏锐。
)B.影响企业行为决策机制。
实质是企业自主经营权。
C.影响企业行为约束机制(a.是指以收抵支的预算原则对企业行为的制约关系与作用程度;b.市场体制下约束机制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