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考点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消极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强化)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考点2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网友1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

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网友2如果是高中的话,就选A即可。

按照高中课本来说:秦朝建立,实行郡县制;行省制高中课本应该是元朝的时候才提;分封制按照高中课本的意思,秦朝的时候仿佛就结束了;三省六部起源北魏,唐朝完善。

这么看,选A应该问题不大。

实际情况应该选C。

分封制并没有消失。

简单的以高中历史来说,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藩镇割据、靖难之役,都是分封制留下的恶果。

这么看,至少起源于周朝的分封制,肯定比郡县制年代久远。

网友3康熙生活在18世纪,正式欧洲启蒙运动的时期,也正是这个时期,东方和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

从康熙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还是封建帝王君主专制的典型封建制度。

一个人说了算。

抑制了国家政治的改革和变革,逐渐落后于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但是这个时期的欧洲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都过去了100多年,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在启蒙思想家的宣传下逐渐深入人心。

美国慢慢建立了民主联邦,法国攻陷了巴士底狱,大革命如火如荼,英国走完了光荣革命,议会走向前台,君主淡出。

科学的发展萌生了工业革命的萌芽。

网友4由原始社会的混乱,到夏的建立一直延续到周,这都是奴隶主社会,战国后期才是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战乱不断,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合。

随后,历史上统一的时间比战乱要久。

而且,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在秦朝就已确立了。

随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在和平中不断地到巩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

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