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
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
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
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
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
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
”而原作中将描写的重心“昏鸦”、“人家”“瘦马”都排列在每一句的句末,体现出了语言结构的“句末重心”原则(end-focus principle)以及信息传播的尾焦原则(end-focus principle)。
(Leech,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