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一、问题的提出(一) 幼小衔接有效性的提升需求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决定,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既有差异性, 又有共性的一面。
一直以来, 人们更多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阶段性, 忽视其连续性, 导致幼小衔接不良。
幼小衔接问题的心理学探讨认为, “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游戏向学习的过渡。
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将游戏与学习截然分离, 使幼儿园的游戏到小学知识学习的突然转变成为教师只重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的具体体现。
”幼小衔接理论认为, “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教学模式的变化带来了相应规范模式的改变, 即以游戏为主的实践模式向以上课、学习为主的模式的转变, 幼儿园中以日生活的常规要求、动作学习、无意注意、形象思维为主的规范向小学中一系列围绕上课、符号学习、有意注意、抽象思维等规范的转变。
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小学生自身行为模式的变化水平。
到了小学, 这种行为模式与规范模式的不合导致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应不良。
”有效使用游戏化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使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二) 游戏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有它自身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提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材内容的百科性;文本理解的主观性和再创造性;实践性。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文的人文内涵,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游戏化教学重视教学的体验过程, 强调知识性与游戏性的结合、发挥小学生创造性等优势, 而不像传统教学片面追求知识教学。
游戏化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我国,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已欣欣向荣, 但小学教育不像幼儿园是在游戏中学知识, 小学纪律要求严格, 教学内容多, 因此相对于幼儿阶段,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的应用程度不高。
回顾以往大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认知, 他们认为游戏化教学就是单纯在某个教学环节中穿插游戏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真正的价值和有效性未被正确认识。
虽然有关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论述自古皆有, 但其理论研究成熟于现代, 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开始认识到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找出游戏化教学运用于小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评估小学低年级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去深化小学低年级课堂游戏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三) 语文教学游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游戏化教学可以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可以突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及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可以促进教师和小学生成长。
由此, 我们看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游戏化教学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把游戏化教学应用于语文教学, 我们就要考虑有效性的问题, 这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通俗地说, “在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在认知上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当前, 低效和无效问题是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
课堂教学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不到位、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也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可以说,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也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研究的现状西方学者Deter ding将游戏化定义为“把游戏设计元素应用到非游戏情境”。
游戏化的另一个定义是“将游戏思想和游戏机制应用到非游戏情境中, 以帮助使用者解决问题和提升自我构建能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凯文·韦巴赫教授认为游戏化是“将游戏化元素和数字游戏设计技术应用到非游戏化的情境中。
”可见, 游戏化的基础分别是游戏元素和非游戏化情境。
其中, 能够应用游戏化的非游戏化情境非常多, 如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游戏因素。
国内一些学者对游戏化教学持有如下观点。
尚俊杰教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游戏化教学进行界定, 狭义的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应用到教学中”, 广义的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游戏或游戏的元素、理念或设计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李定仁等人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以教学为目的, 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游戏, 并将它与教学过程整合, 使学生在活泼愉快、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
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是传统游戏化教学的延伸。
”牛玉霞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 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
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 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 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西方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是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 简单地说, 游戏与认知是相辅相成的。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国内从孔子时代就大力提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陈鹤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游戏教学素材, 认为游戏可以发展身体, 培养高尚道德, 使脑筋敏锐, 为休息之灵丹。
石中英教授指出, “以人的培养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展现其游戏性, 使教师和同学们的整个身心经常处于一种游戏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
”他坚定地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 是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 尚俊杰教授指出, 游戏化教学有“激发学习动机;构建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或学习社区;培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价值。
尚俊杰进一步指出, “游戏化教学的最大价值或者说终极目的就是通过重塑学习方式回归教育本质, 让学生尽可能自由自愿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 并且去积极地主动地思考, 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
某种程度上, 甚至可以说是回归了人的本质。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也有以下几个特殊价值:闫坤指出,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言语潜能,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张晓爱指出,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可以创新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思维, 通过对小学生体验语文知识方式的创新, 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思和日常交往等相关的能力。
”刘方指出,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可以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和参与性很好的融入语文课堂授课中, 改变传统强调让小学生机械记忆和运用大量字词的形式, 而是让小学生主动的去接触语文, 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提高综合素质。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一)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基于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对游戏化教学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介绍, 剖析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基于实证研究, 分析影响游戏化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建构其评价标准, 最后提出提升游戏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以期提高一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还原小学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和“快乐风貌”, 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二)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1) 将游戏化教学从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知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手段和统计学方法, 将教学过程拆解为独立指标, 在调查取样的基础上, 将教学过程量化分析, 从而更精确地研究游戏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层面所发挥的作用。
对科学使用游戏化教学提供更具体详细的针对性建议。
(2) 促使语文教学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衔接, 是以游戏化教学作为主要衔接纽带的,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机纳入游戏教学, 有利于幼小衔接, 帮助孩子理解语文学习, 同时也符合该年龄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带来了相应的规范模式的改变, 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殊心理发展水平, 有利于从该层面进行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丰富当前的小学语文游戏教学理论。
(3) 推进游戏与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结合基于人们对游戏的片面认识, 我国学校教育一向忽视游戏与教育的联系。
因此, 游戏与教学有效结合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
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将教学中的游戏实践理论化, 系统评估游戏在教学中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有助于促进语文游戏与教学研究的进一步结合。
2、实践意义(1) 了解游戏化教学现状, 搭建语文教学的发展平台通过对当前游戏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和原因分析, 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化教学, 进一步发挥游戏化教学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的积极性作用。
(2) 增强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力图通过游戏化教学促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等功能。
同时, 也起到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 希望提高家长以及社会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认可程度, 以利于推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四、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分析和探讨“在游戏化教学和语文课程整合的背景下, 面向培养具有时代发展能力的学习者, 当前基础教育中游戏化教学应用于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何效果, 教师和学校应该如何恰当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具体地说, 将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一)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 从中能否发现研究发展的趋势, 对我们的研究有何启示?(二) 在了解了国内外对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前提下, 我国一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态度和使用情况如何?(三)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 如何定义游戏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四) 游戏化教学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五) 影响教师成功运用游戏化教学的因素和要求有哪些?(六) 根据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判定, 教师今后在使用游戏化教学应遵循哪些策略?五、研究的方法(一)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游戏化教学, 及其与不同学科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和思路的整理;了解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因及提出的策略, 对本文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 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得到充实, 国内外的优秀实践案例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实验支撑。
(二)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搜集具体资料和数据, 通过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调查结果。
研究中选取本省(地级市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乡镇小学) 各2所, 每所小学取高、中、低教龄段的若干教师作为样本, 通过实际数据反映游戏化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