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围城》中女性的爱情围城及悲剧根源【开题报告】

浅析《围城》中女性的爱情围城及悲剧根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浅析《围城》中女性的爱情围城及悲剧根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选题的依据
《围城》作为钱钟书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一直被众多的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包括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方面,对作品的语言方面,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对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的研究等等,当然,对其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对于女性在情感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通过阅读《围城》,我发现在《围城》中重要的几个女性,她们或是名媛淑女,或是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在物质上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但是却都无一例外陷入了爱情的围城。

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和自身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因而,这个选题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意义
对于女性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命运的探析,一直是众多的学者所研究的热点。

同样,在《围城》中,除了唐晓芙得到作者的倾心和赞美外,其他的女性无一例外都受到了作者的嘲讽和揶揄。

然而,抛开这些女性在人性,道德上的缺点,她们在爱情和婚姻里。

都没有真正的逃出围城,是一群可悲的人,是值得同情的。

因而,通过研究这个课题,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五四时期,作为知识分子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虽在精神上得到文化的武装,但在爱情,婚姻的领域中仍然是一个弱者,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剖析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

3.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由于钱钟书在现代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围城》对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主要有澳门大学中文系龚刚在提交会议的论文《钱锺书对新人文主义的误读》中,利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中钱锺书一篇《关于上海人》的短信,重新解释了以往对钱锺书学术思想的评价,史料和视角均为钱锺书学术思想研究中第一次出现;厦门大学中文系贺昌盛、孙玲玲的论文《钱锺书早期的“异国形象”研究》中,利用钱锺书英国读书时期的学位论文,对钱锺书早期“异国形象”研究进行了评价;认为钱锺书的研究,深入揭示了十七、十八世纪英国“中国热”背后所蕴涵的乌托邦想象及其意识形态意味,以及此类想象所依据的由历史与文学合谋构筑起来的“知识与伪知识”基础;杨宁在论文《〈围城〉中的学位制度考察》中,结合欧洲学位制度的演变及在中国的传播,从教育传播史角度解读了钱锺书对学位制度的态度。

在女性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女性的形象,女性的生存状况等切入点研究,主要有万芳,《围城》中的“三四十年代娜拉”;杨新生,《围城》中知
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孙玉林,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知识分子婚姻苦等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此次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围城》中几位重要的女性,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的领域所逃不出的围城,以及更加深入的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笔者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在今后的《围城》研究中提供这些方面的依据。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通读钱钟书的《围城》,同时了解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概况,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记录下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方面
3.查阅资料,包括期刊,书籍,一时无法解决的选取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4.根据的自己的理解以及参考文献,资料等,列提纲,并定初稿。

四、参考文献
1.万芳,《围城》中的“三四十年代娜拉”———从《围城》看三四十年女性命运谈生命观,作家作品新论
2. 杨新生,《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3. 孟乐,王燕双,行走在围城边上———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文学评论
4.孙玉林,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知识分子婚姻苦——浅析《围城》中孙柔嘉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