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海江龙【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
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1]这期间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可见这一时期群星照耀,光彩夺目。
然而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更与众不同。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遍地,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约开元二十五(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久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言绝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有酒且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
”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
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的放纵不羁很有关系。
因出身孤寒和守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侠士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他与王翰、崔颢等都是豪侠型人士,他们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非常自信和自负,有种横绝一世、骏发严厉的狂傲气概。
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是雄杰之气。
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以下对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手法多样,多用典故王昌龄在宫怨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①出,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
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飞燕姊妹,他即求供养太后与长信宫,寂寞一生。
作者运用含蓄的典故写出了宫女失宠的怨恨之情,没有谁会知道明天是正常的明天还是不正常的意外。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丰帚指明落寞的处境,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
班婕妤曾做《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喻皇恩之中断。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以日影喻君王的恩宠。
昭阳殿喻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自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能。
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物,对比奇特、寓意屈折,使人体会到寂寞感伤之极。
作者在《出塞》中运用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的典故,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王昌龄是幻想能像李将军那样能使敌军闻风丧胆的又有谁呢?诗人希望能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乱,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高度集中,典型概括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七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而“作绝句必须帕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以便收到“以少总多,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做到高度的集中,典型的概括。
王昌龄正是以他卓越的典型、集中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妥、最精彩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
《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
第一句,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展示出从古及今,从今到古的悠长的历史时代。
第二句,又展示出从万里金闺到遥远的边塞广阔的空间。
面对着雄关明月,戎边的战士们自然会有种种诗意的悠远的历史想象—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塞,从遥远的秦汉到现在,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该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是历史的见证。
诗人就是这样让抒情主人公通过秦月、汉关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
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
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
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
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
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
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
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三、清刚之美的风格“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
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们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
唐人的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代诗歌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称是:“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
”[绝句必须遵循定句、定字、定韵、对仗、合声律的规律,而其中最讲究平仄。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称:“七言在平仄上是五言的延长,在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五言的延长。
多数七言诗句都可以缩减为五言,而意义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气更畅,意更足罢了”。
但就是这“气更畅、意更足”才使得七言绝句所表达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正是用短短的28字,融入了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概括了人生百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如前人对他们的评价一样,勿论有唐三百年,无复有骏乘者矣。
被诗歌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的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把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唐帝国政治、军事上的腐败。
诗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
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
[2]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
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
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态。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了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以上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
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
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注释】①:陶明溶:《诗说杂记》②:王昌龄:《诗格》【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