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送别诗1、《送张四》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4、《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来源:光明网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别辛渐》中的“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秋月孤山两相向”。
这些证明王昌龄在选取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发奋去挖掘生活中一切能够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
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
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
那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
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
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
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齐,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联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
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齐,以明月证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到达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正因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证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
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
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
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此刻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
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
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
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
说友人的轻舟务必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明白我们这伤情绪,留下不走,万里相照。
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
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
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