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

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

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

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

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

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1.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

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2.该译词语被“遗忘”。

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

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

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

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

(名状)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6、赵王以为贤大夫。

(认为……是)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009安徽)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

”(2009广东)(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分)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行将为人所并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其李将军之谓也?4、无乃尔是过与?5、何辞为?6、其皆出于此乎?★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表假设:苟若使倘即诚如必脱表转折:然而乃则但顾第特★要忠实原句的语气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商量语气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注意修辞翻译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

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金城千里:(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2000高考)美锦:2.借代的翻译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2005全国)口腹:3.委婉的翻译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

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2)、为求雅,权起更衣。

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猎:(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4.互文的翻译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

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

译为:(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译为: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1.批龙鳞,逆圣听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①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译为: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为: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译为: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

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

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

《促织》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

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例如: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隐者)行矣。

《论语二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权以(之)示群下。

《赤壁之战》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④替换词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

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

例如: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天命,不可忽也。

⑤调整词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