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辽宁省东港市七年级下学期九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默写。
(10分)(1)鸟向檐上飞,。
(2),明月来相照。
(3),影入平羌江水流。
(4)此夜曲中闻折柳,。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7)故园东望路漫漫,。
(8)写出连续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1)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ing()沸。
(3)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shàn()笑。
(4)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二、其他3.选词填空,正确的词语打钩。
(6分)(1)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气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戴)着大眼镜。
(2)不知(原缘)起于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缘)因,班上的男孩们爱上了写小说,而(原缘)先爱踢的足球似乎与他们(原缘)分已尽,再也不见踪影。
三、文言文阅读(2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1)未尝.识书具()(2)或以钱币乞.之()(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答:7.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二,从作者本人来看,“”。
(填原文)(3分)8.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60字)(6分)四、现代文阅读(10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
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采,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9.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10.“我”回家时看到爸爸养的花怎样了(用原文回答)?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2分)11.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
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
(不超过60字)(5分)(19分)高贵的施舍⑴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⑵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⑶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⑷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⑸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⑹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⑺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⑻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⑼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
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⑽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⑾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⑿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⒀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⒁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⒂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⒃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
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⒄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⒅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⒆“为什么?”⒇“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21)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22)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12.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2分)地点:主要人物:13.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14.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4分)15.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
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5分)16.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6分)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11分)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梦想与希望齐飞。
责任与担当同在,花季雨季的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健康成长。
我校团委组织开展“青春畅想”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7.活动期间,每位同学都要办一期以“青春畅想”为主题的手抄报。
请你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板块示例。
例:板块一:青春的宣言。
(2分)○1○218.校团委要评选“校园青春形象大使”,向各班同学征求意见。
你认为要想成为“校园青春形象大使”应具备哪些条件?至少答出三点(3分)19.团委征集赞美青春的优美短句,入送的作品将在青年节那天展出。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青春(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能抄录材料中的句子)。
假如你们班的郑洁同学获得“校园形象大使”的荣誉称号,你写给她的颁奖词是什么?(6分)六、作文20.根据要求作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生活在之中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中一律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1)云从窗里出(2)深林人不知(3)峨眉山月半轮秋(4)何人不起故园情(5)影入平羌江水流(6)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7)双袖龙钟泪不干(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解析】试题分析:(1)—(7)小题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第(8)题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hǎn(2)鼎(3)讪(4)zhù【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最基础的知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鼎”书写时注意笔顺;“伫”是非常容易读错的字,应重点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1)和蔼戴(2)缘原原缘【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和气”指态度温和,“和蔼”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态度温和,容易接近,用于形容先生比较贴切。
“带”与“戴”区别在于“戴”后面的通常是衣服和随身饰物,而“带”后面是除了衣服和饰物之外的,包括物品和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1)不曾(2)求取(3)以宾客之礼相待(4)跟随5.(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一个人想要立志成才,关键是后天的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天资过人,也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