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件-拔罐疗法

精品课件-拔罐疗法


缺点:易燥裂而漏气,不 透明无法观察皮肤反应。
玻璃罐
用透明玻璃制成,中 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 分大、中、小3型。
优点:质地透明,能直 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 等情况,吸附力大。
缺点:容易破碎。
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罐口 平滑厚实,大小不一。
优点:吸附力大,易 于高温消毒。
缺点:质重易碎。
抽气罐
特 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 点
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 固无损的竹子,截成 6~10厘米不同长度磨 光而成。
优点:取材容易, 制作简便,轻巧价廉, 不易摔碎。
缺点:易燥裂而漏气。
用直径3~5厘米坚 固无损的竹子,截成 6~10厘米不同长度磨 光而成。
竹罐
优点:取材容易, 制作简便,轻巧价廉, 不易摔碎。
2、)远端拔罐 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 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 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 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 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 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四)选穴原则
3、)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 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 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 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 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 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由抽气唧筒和带有活塞 的透明塑料罐组成。
优点:可随意调节吸附 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
缺点:无温热刺激。
玻璃罐
用透明玻璃制成,中 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 分大、中、小3型。
优点:质地透明,能 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 血等情况,吸附力大,易于 清洗消毒。
缺点:容易破碎。
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罐口 平滑厚实,大小不一。
1、点火方法 2、拔罐法的运用 (六)、留罐和起罐 (七)、拔罐后的罐斑的临床意义
(一)明确诊断、选准部位
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 病情,确定处方。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 与桡骨之间。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落枕
• 症状:
“落枕”是肩胛骨内上角的肌腱炎,是肩周炎的一种颈 部肌肉发僵,疼痛的时候转颈部困难,疼痛可以沿着 提肩胛小菱形肌向颈部放射。
• 取穴: 主穴:阿是穴(即病痛最明显的位置)。 配穴:
2)拔罐法的运用
3.闪罐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 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 瘀血为度。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多用于 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虚症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闪罐法是平补平泻 法,主祛风疏筋。
2)拔罐法的运用
4.留罐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 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 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 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留罐法是补 法,主吸拔阴冷痼寒。不留罐法为泻 法。
(五)操作方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伸进 罐内,在罐的底部或中部旋转数圈迅速退出,再 速将罐扣在需拔罐处,即可吸住,操作动作要快。
此方法由于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 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燃热,以免烫伤 皮肤。
操作要领
轻、快、准、稳
1) 点火方法
• 闪火法 • 投火法 • 架火法 • 贴棉法
(六)留罐和起罐
留罐时间:大罐5~10分钟;小罐10~15分钟。 拔罐次数:慢性病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 疗程,中间休息3~5日。急性病每日2~3次。 起罐: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拿 着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 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 (空气进入不宜太快否则负压骤 减容易使患者产生疼痛),即可 将罐取下,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 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2)拔罐法的运用
5.走罐
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 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剂 做为介质,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 子,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在需要拔的部位上 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 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适宜于面积较大、 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背,大腿等部位。 主宣卫驱邪,通经活血。
架火法
取一不易燃烧及 传热的块状物,上置 95%乙醇棉球,放在 应拔的部位上,点燃 后迅速将罐扣上。
投火法
将折叠的软质纸 卷(或95%乙醇棉球 ),点燃后投入罐内 ,迅速将罐扣在施术 部位。本法多用于身 体侧面拔罐。
闪火法
用镊子挟住95%乙醇 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 绕1~2圈,迅速退出后拔 在施术部位。闪火法不受 体位限制,吸附力大,较 为安全,临床最为常用。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 (约为罐子的2/3-1/2)。然后按抽气罐操作 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用火罐 法吸拔在皮肤上的。
常用于风湿、哮喘、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 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拔罐法的运用
8.刺血拔罐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 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 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 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 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各种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 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 症以及热病、痛证、瘀血证等病症。出 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井--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
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感风热型感冒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鼻 涕、口渴、喉肿疼痛、咳嗽黄痰。 取穴: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 部之间的凹陷中。 尺泽: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 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优点:吸附力大,易 于高温消毒。
缺点:质重易碎,不透 明。
抽气罐
由抽气唧筒和带有活塞 的透明塑料罐组成。
优点:可随意调节吸附 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操作 方便。
缺点:无温热刺激,负压持 续时间较短,只适于留罐,不适 于走罐。
三、拔罐的作用
中医: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
现代医学: (一) 负压作用 (二) 温热作用 (三) 调节作用
• 症状:
腰部酸痛或胀痛,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 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不能坚持弯腰工 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 取穴: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大肠俞: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约以髂脊
偏头痛
• 症状: 头部肿胀或跳痛,伴眩晕、恶心呕 吐、情绪紧张、睡眠欠佳,时而诱 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口苦。 •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 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腰肌劳损
拔罐法临床应举例
• 外感风寒型感冒 • 外感风热型感冒 • 落枕 • 偏头痛 • 颈椎病 • 消化不良、胃酸过多 • 急、慢性胃炎和胃痛 • 腰肌劳损 • 肩周炎 • 便秘 • 肥胖症
外感风寒型感冒
症状:鼻塞声重.打喷嚏.流 清鼻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 至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相平。
拔罐疗法
内容
★起源与发展 述 ★拔罐的方法 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怎样避免拔罐烫伤 留下的罐斑及颜色的意义 罐的流程 的误区
★概
★种类 ★拔罐
★注意事项 ★拔罐 ★拔
★日常拔罐
概述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是因为
定 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义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
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 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深红、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 热者,表示患有热毒证。
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 有瘀血证。
如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示患有 虚寒证。
如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有风 证。
五、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 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 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 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 痛经、中风偏瘫等。
2)拔罐法的运用
1.单罐
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 痛点。
2.多罐
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 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 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 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2)拔罐法的运用
6.药罐
(1)煮药罐:将竹罐放在锅里加水煮沸,使用 时用卵圆钳倒挟罐底,甩去罐内水,用湿毛 巾迅扪罐口,乘热拔在施术部位。
2)拔罐法的运用
7.针罐: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①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 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 罐。 ②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 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 罐的一种方法。
(七)罐斑效应观察
水疱、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 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其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 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果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多 表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