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第一”

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第一”

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第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中央把“健康第一”确定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对教育指导思想的准确定位和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新确定。

高等教育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
培养,而高校体育则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

这一保证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的体育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以及健身方法的掌握等方面。

因此,高校体育课应贯彻“健康第一”,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是:“健康不仅仅是役有疾病不虚弱。

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

”具体包括;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突破了原来只重生理健康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的转变。

原来单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观点,是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须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决定》中提出的“健康
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要求我们体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身体健康负起责任。

二、高校体育的现状
1、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体育教学还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范围内。

教学目标过分强调竞技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很难体现高校体育的特点和优势。

2、对不同个体的人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使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3、为了体育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得上课,严重挫伤了学生r_体育课的积极性,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4、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体育”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没有解决。

要改变上述状况,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进行观念上的改变: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二。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设想
1、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
针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一般院校体育课程“千校一面”的实际、结合下断探化的教育改革.认真学习、讨论和领会第三次全国教育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

2、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枯
(1)建立教学内容新体系。

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导.增强“健康第一”的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以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旨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自觉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和自觉投人全民健身的行列;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量储备。

(2)加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方法的传授技术是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去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

而技能是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所表现的能。

体育教育应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有属于白己的知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体育社会气文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

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来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走跑体操游泳游戏.
球类等健身教材:教给学生健身的方法。

(3)情简教学内容、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应该说,能够强身健体的项目有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

高校应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如乒乓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在教学形式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应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验体育的乐趣。

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涉及遗传、营养环境、医疗卫生、体育活动、心理和精神状况等,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个仪的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的鲜明特征。

(4)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的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二如果我们一味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话,会有不少的学生一辈子也达不到“及格”的标准一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体高矮之差体质强弱之差。

这样,就会使体育课大受欢迎。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高校体育课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增强体质、健康的学习与生活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更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健康是人对环境适应以后所能达到的一种生命质量,包括社交。

感情、精神、心理及生物学各
方面的适应。

所以,高校要对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在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健康意识,发展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掌握基本体育卫生知识、基本运动技能技巧‘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