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那些隐秘事,老北京人都不知道
皇帝们也可以称为天子,所以历代皇帝们都是很重视祭天地,因此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财力和高超的技艺去建造天坛。
所以今日的天坛经可谓气势辉煌,建筑雄伟。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又因从明清开始这里广植松柏,已然成为大型的森林公园。
天坛公园,在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回音壁名称的由来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
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不仅如此,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为“三音石”。
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
七星石?难道跟北斗七星是亲戚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然而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共为八石。
所以这和北斗七星倒是没啥亲戚关系。
七星石过去一直被半人高的护栏围着,很多游客常在此锻炼身体,不利游人观赏。
但改造后的“七星石”景区拆除护拦,改为矮栏杆,对树木进行部分调整,将影响视线和景观效果的乔灌木进行移植,重新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冷季型人工草坪12000平方米,并在绿草间铺仿城砖、透气砖路面5500平方米。
改造完成后,七星石将充分显露,祈年殿、长廊、北神厨、北宰牲亭等古建筑群将更加雄伟壮观。
皇穹宇皇家牌位的存放地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
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
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
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
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
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
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
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走进皇乾殿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
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
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
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
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
“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
里制作供馔和糕点。
明、清时代,祭天是在日出前进行的。
因此祭品要在夜间运送。
七十二连房内设有一种古式木座落地灯,高约1.5米,安六角莲花木盘,盘中插红色蜡烛,罩黄绵纸灯罩,称为“戳灯”。
灯光烛影,时明时暗,一片灰暗惨淡的景像,使人觉得阴森可怕。
方士、道士们为了附会祈年殿有三十六天罡的说法,说这七十二连房就是七十二地煞的聚集地。
丹陛桥what 听说你还叫鬼门关?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
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
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天坛丹陛桥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南低北高。
丹陛桥平坦宽阔,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昔日祭典时此路为神舆行经之路,称为神道,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供帝王大臣行走。
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
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
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
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
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
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
的走道了。
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后记4月中下旬可在天坛公园内观赏丁香花开放,此景为整个公园点缀了鲜艳的色彩。
夏季公园内满目苍翠,在古建筑内享受荫蔽。
秋季北京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古建筑在天空掩映下更显庄严。
冬天去过于冷清,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冷清的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