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
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
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1946年,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
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
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
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技术数据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基本构造IS-7的基本构造与苏联传统重型坦克的相差甚远,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设计完成这种近70吨重,集“高机动,重火力和重装甲”于一体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惊讶。
在IS-7的研制过程中,科京设计局也得到了当地海军研究所的大力帮助,其中IS-7由海军1050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强大动力,而由海军130毫米驱逐舰主炮改制的大口径坦克炮的威力在苏军坦克炮中无人可比,因此IS-7的研制成功,与列宁格勒州、市党委之间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
IS-7的成品现存只有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唯一的一辆,苏联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辆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但根据一些资料,仅最初的1946年设计样车就有3辆。
从研制工作一开始,沙什穆林便将坦克的车框和炮塔等外装甲部分,列为增强坦克装甲防御力的研究重点。
研制过程中,由于战争结束后研发时间颇为充裕,样车的外装甲部分曾被反复多次制作修改,设计人员颇为奢侈的制作了数个车体及炮塔用于击穿实验来检验其防护效果并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实验中苏军使用了自己和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一辆样车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后也被用于击穿测试。
最终选择了箭簇车首,车体侧装甲采用船型构造,侧下主装甲向下倾斜,外部用薄钢板焊接构成三角形横截面的储物结构来放置随车工具等杂物,而真正的车体侧面垂直面则几乎全被履带和负重轮挡住,这种车体设计在击穿实验中效果良好,由图中可见正面装甲承受了多发穿甲弹攻击而没有被击穿,但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占用车内空间较大。
发展由来发展尽管IS-3已经拥有了比较完美的坦克三项指标,只要解决了初期生产批次的质量便可以保持战后初期苏联坦克部队的技术优势。
但是苏联人依然遵循技术装备发展的原则,一边解决新车的问题,一边研制其下一代替换车辆,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
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炮: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
海军的56-SM型舰炮弹丸重达25.6千克,初速80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除了威力惊人之外,作为舰炮特有的高精度也让设计师十分向往。
实际上这并不是这种炮唯一一次“上岸”,其更著名的后代便是大名鼎鼎的“远射能手” M46加农炮,这种冷战时期和AK步枪,T-55坦克齐名的大口径加农炮以其出色的射程和精度转战全世界,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陆军的炮兵中坚。
我国仿制型号为59式加农炮系列,至今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炮兵装备之一。
然而130mm炮弹却不是一个容易伺候的主儿,同样采用分装式弹药的IS-2按照射击条例操作只有2~3发左右的射速,虽然根据一些战场纪录片,有时IS-2两次炮击间隔只有十几秒,但这明显是车组在战斗中违反条例的应急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致命事故。
因此苏联人给IS-7装备了弹夹式半自动装填机,2名装填手只要把药包和弹丸放进装弹机弹药架即可,因此IS-7的射速达到了8发每分钟。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受制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IS-7的的自动装填机远比后辈T-64,T-72的全自动装填机庞大,且无法很好的整合进炮塔,为此IS-7的炮塔变得奇大无比,炮塔顶部专门开了一个大型舱盖供拆装和维护装填机使用,再加上厚重装甲所需的重量,IS-7注定会是个庞然大物。
实际上,如图所示,IS-7内部空间其实一点都不小,但庞大的130毫米炮弹和装填机占据了太多地方,最终定稿的IS7备弹量30发,而尺寸和IS7相近,主炮及炮弹规格也相近的德国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备弹量也只有40发,这还是取消了炮塔才达到的,由此可见对于使用传统穿甲弹、被帽穿甲弹的线膛坦克炮而言,120~122毫米已经是其装车上限,弹重28千克~34千克的128~130毫米规格火炮的炮弹规格及重量都过高,对于手动装填来说困难重重,只有提弹装弹一体的全自动装弹机才能满足需要,而即使在21世纪初这也属于高精尖技术,尤其是120毫米炮整装弹装弹机在现代主战坦克上也没有被广泛接纳,美国的M1和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依然是手动装填,这还是重量较轻的高压滑膛炮炮弹。
因此20世纪40·50年代各国那些装备更重的长身管152~155毫米级别加农炮的装甲车辆无一例外被否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动力:众所周知德国的虎王坦克曾饱受发动机动力不足的困扰,为了避免重蹈德国同行的覆辙,也为了更好的打动重视机动能力的苏联军方,为此必须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
沙什穆林依然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马力的柴油机虽然这种引擎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但由船上车也需要面对其体积过大的问题,再加上所需的散热设备,需要的车体空间更加庞大。
不过反正炮塔已经很大了,车体大点似乎也理所应当……大型车体配上厚重的装甲,相同的情况我们在德国重型坦克上看到过,技术原理不分国界,IS-7当然不能免俗:虽然没有战前计划中KV-5那100吨体重般夸张,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
拜1050马力(772.2KW)发动机所赐,IS-7的单位功率11.3KW/T,与以机动性著称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无几,应该说IS-7的动力是相当充沛的,达到了中型坦克的标准,但设计组给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机动性目标:时速70KM/H!虽然稍后该指标降为比较实际的60公里/小时,这是个颇为玩味的数据,因为首先苏联军方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然,IS-7的火力和防护指标也不是苏联军方要求的),而且对于重型坦克来说,其能伴随中型坦克部队机动已经足够,快得能甩开中型坦克在战场上除了使自己陷于被动之外毫无战术意义。
而众所周知,坦克车辆的极速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单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决于变速系统与悬挂系统的设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而非机械本身。
事实上许多坦克在实验阶段都跑出过不错的极速,甚至一贯被诟病为机动能力不足的虎王也是如此,单位功率比IS-7低许多的虎1更是几乎能和T34,4号赛个车!但正式服役时无一例外,都必须对变速系统进行限制,德国人甚至给已经服役的虎1坦克补加限速器以降低车辆故障发生率。
这些都是因为战场环境和练车场完全不同,必须给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余量,使其在一个安全负荷下工作,否则必然会故障连连。
苏联坦克长期需要面对严重泥泞的恶劣路面,动力储备通常都较高,更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如此透支动力系统。
动力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动力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动力分配设定是否合适,在完全发挥发动机和变速系统能力的条件下跑出的极速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但和最后进入部队的正式生产车辆却几乎毫无关系,因为最终量产车型的最大速度取决于最后变速器等设备的设定和使用手册的规定,并且各国军队出于装备寿命和经济性考虑以及场地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极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许多轿车实际上能开到170码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车直到报废也很可能从来没开出过这个速度)图为1946年在测试场上的1号样车向军代表展示1946年9月8日1号原型车抵达测试场开始测试,2号和3号稍后抵达,同年12月2号原型车开始接受打击测试,虽然装甲在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预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击下表现出色,但整体上260工程的初期实验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130毫米炮弹和装弹机使得内部空间太挤了,弹药摆放位置也不合理。
遥控机枪塔和同轴机枪占用了不少空间,装填非常困难。
极速测试时更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一辆原型车损失:加速到59KM/H 时负重轮胶圈不堪重负自燃导致试验终止,火灾波及了测试用其他设备并最终导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实验人员没有事先安排救火车跟随,结果车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样车焚毁,IS-7能否跑出设计团队最初理想中的70码时速(哪怕只是个实验数据),恐怕没人知道了。
由于IS-7并没有进入装备序列,也没有正式的使用手册,因此设计团队最后决定的实用最大速度也无从得知了。
故现存资料都选取IS-7极速测试中发生自燃时所达到的最大速度59.6KM/H 为IS7的最大速度,但需要注意这只是试验数据,并非通常T-34,黑豹等坦克资料中所采用的实用最高速度!考虑到当时苏联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0~55公里/小时,后来苏联研制的几款重型坦克,例如T-10M , 770工程等的最大速度也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IS-7如果进入部队服役,实用最高速度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之内1图为1946年方案线图我们看看苏军对初期260工程样车的评估报告: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2)弹药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