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教学容: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一)概念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
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
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
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这种完整,是指区域能够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连续的、不间断的经济联系是区域划分的首要条件)每一个标准的地区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构成具有高级循环系统的核心。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类型: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同质区域是根据区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
区域各部分之间的状态较之区域以外部分更为相似。
目的:进行区域间对比研究极化区(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区域。
(强调的是各种异质部分相互紧密联系所蕴藏的生的增长潜力)特殊类型区:计划区域、经济区二、区域与经济区域(一)区域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围,它具有组织区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重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1、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这是一切活动的归宿。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动态的,小城市可以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农村也可以发展成为工业区等。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2、经济区域系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是指组成经济区域系统的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的、均匀的,这就导致经济单元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势差的动态作用。
非线性是指经济区域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一方面指经济区域系统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指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三、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的原因:一是有些要素,如自然资源,对地表的附着力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
二是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常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主要是制度因素、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不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风俗、信仰的影响。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创新和知识积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连续的创新过程时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区域间发展速度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区域分异的主要条件。
(5)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完全流动性是指商品的交换和劳务的提供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的。
首先,只要存在空间距离,则各种货物的运输和劳务的提供,必须付出运输成本。
其次,这种运输不能瞬间完成,因此必须付出货物储藏所需成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三,当空间上生产地和消费市场相互分离时,要完成交易不仅要付出运输成本和正常交易成本,还要付出空间成本(因空间距离而付出的额外成本)。
四、区域经济(一)区域经济的含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的比较1、经济区域比较注重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发展条件的类似性;二是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三是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四是经济联系的合理性。
2、区域经济比较注重如下六个方面的特征: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权益性、社会性3、顾朝林认为区域经济其容主要包括:①经济地带和经济区划分;②形成区域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劳动资料;③区域可扩大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④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⑤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客观规律;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⑦新区经济开发战略;⑧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⑨区域国民经济综合体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⑩科技进步对生产布局和劳动地域分工体系的影响等。
(三)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具体将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对各种不同类型区域的认识和了解;2、有利于指导人们对自然资源正确的开发利用;3、有利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有利于正确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结构和布局;5、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1、二次大战以前(早期的发展)(1)早在19世纪,殖民地的贫困落后问题,特别是富裕的国家也存在一些贫困落后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但主要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如何加以救济。
(2)真正受到关注的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中,一些本来经济繁荣或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英国的北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与格兰地区,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等陷入了结构性经济危机、萧条,到30年代更加严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
2、二战以后至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3、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二、西方国际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塔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特点: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做出贡献学者: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发展方向:1)区域科学方向:创始人是伊萨德,主要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研究对象。
2)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美国贝里、瑞典赫格尔斯特兰、德国的巴尔特尔斯、英国哈格特等,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域的发展过程。
2、区域经济学的形成(1)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