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国际商务专业调研报告

2013年国际商务专业调研报告

2013年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
陈亮吴明圣
一、调研目的
为了及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服务于企业,同时也为了使专业课程贴近实际,最大程度地提升我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更科学合理的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商贸教研室通过利用假日走访本地区部分经贸企业,收集学院201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渠道,组织并进行了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省本地区的民营、三资生产型或流通型外贸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报关、报检代理企业。

二、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人才需求调研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行业用人单位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把握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专业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

(二)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通过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深入企业、用人单位沟通,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在此基础上去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及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思路和建议。

(1)调研内容:
设计了调研企业性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所适应的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外贸企业近几年及未来几年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问题,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问答题题型。

(2)调研方式:书面问卷、企业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网站查询等。

(3)调研范围:本地区的生产型或流通型外贸企业、报关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和船公司。

(4)调研对象:外贸行业线的外贸业务员及助理、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采购员等。

本次调查向企业实发问卷10份,收回问卷10份,回收率为100%。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通过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就业面向能胜任的主要岗位依次是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与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员、报关与报检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和文员,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岗位依次是:68%的企业选择是外贸跟单员,65%的企业选择是国际商务单证员,58%的企业选择是报关与报检员,从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用人单位对于外贸相关基层岗位倾向会选择高职类毕业生。

表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工作工作岗位分布
(二)调研企业岗位具体典型工作任务
表2:外贸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企业录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条件分析
针对外贸相关企业招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录用要求条件选择最多的前五项是诚信敬业、专业操作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应变能力。

分析可以看出,外贸企业首要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其次才是专业能力。

表3 企业录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条件分布
(四)企业对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外贸、报关、报检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处理能力,但是多数企业表示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还是会看中应聘手中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毕业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不同企业类型在招聘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外贸相关行业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跟单员证书、报关与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其中报关与报检员证书是国家要求从业人员上岗必须具备的证书。

(五)国际商务专业专业人才适应性分析
外贸企业重视的是现实中所要应运的操作能力。

多达50%的企业都认为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应该进行适应企业的训练。

而这个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推荐学生就业的时候,和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反馈给我们学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份企业提出了希望学校在校内训练学生的谈吐礼仪、演讲口才能力,抗压抗挫折训练。

(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接受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不强。

在被调查的企业,只有1家企业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并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占比10%。

表示未考虑过或待定的占比60%,其余30%则表示不愿意参与或接收实习生。

这说明目前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不高,校企合作亟待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多企业没有合作意向是因为表示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

因此,校方今后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

校企合作意向的达成还需要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等形式加以引导。

五、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从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外贸行业中高职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从事基层操作,主要是指单证制作、文件处理、跟单、报关等等工作。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目标上应该结合外贸企业的需要、行业需要和地域需要,把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定位于能在外贸、内贸企事业单位从事(或胜任)单证制作、外贸业务、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等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实训课成的比重,多培养须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同时在我们的讲授中、培养方式中都应该体现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学生进校的时候起,就开始要学生接触自己将来要就业的行业。

在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企业、学生和教学的三者共赢局面。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出来以后自己的定位。

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可以在找工作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认识的错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为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开设的,过去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已经不适合人才培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通过设置模块课程教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把职业考证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岗位职
业能力要求相融合。

(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作为将来要从事外贸工作的学生,在意识上应该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要突出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他们进校的时刻就应该让他们体会到适应社会的紧迫感、危机感,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个中间不仅包含对他人的主动服务精神,同时还包含对自己的主动学习精神。

其次要培养他们动手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作为特殊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再次是市场竞争能力,这个主要是在他们的就业中应该更加体现对繁杂事情的应变能力。

最后是开拓创新能力,高职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上,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教育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必须推行产教结合的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

校企合作不是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简单对接,也不能满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应在就业市场、资金、教学、研发及产业等领域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在专业建设中借助企业资金和技术右手及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课程改革,实行“以企助教”,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实训基地。

商贸教研室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