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一)


短篇小说《班主任》: 1977年发表,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 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 地位。
思考题: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2、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说出理由。 3、谢惠敏、宋宝琦形象及其差别。宋宝琦 是极左路线的受害者吗?为什么? 4、它属于伤痕文学吗? 是问题小说吗?说出理由。
关于主人公的两种说法: 1、班主任张俊石 2、学生谢惠敏、宋宝琦
关于主题: 1、借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对在文革文化中 长大的中学生的心灵予以审察,塑造了 谢惠敏和宋宝琦这两个心灵被严重戕害 和扭曲的中学生形象,并发出了救救孩 子的焦灼呐喊。 2、塑造了张俊石这位辛勤园丁的正面形象, 表现了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 大干快上的新气象。
二、《人到中年》 主题:通过对陆文婷的工作和处境的描 写,有力地揭示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严重 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发出了 关心爱护中年知识分子的呼喊。同时讴 歌了中年知识分子高尚的献身精神和优 美品格。
人物形象:陆文婷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好医 生,同时也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但占 据她心灵主要位置的是工作,她兢兢业 业、忠于职守,勇敢而顽强地面对多处困 难,在平凡的位置上默默无闻地为党为人 民做出诸多贡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一)
一、伤痕小说(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 主任》,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 则是以1978年8 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 说《伤痕》为标志。
伤痕小说的价值: 1、伤痕小说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人们在伤痕文学中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 神。 3、伤痕小说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 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 “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 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
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涉及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 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 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城市改革小说的代表作: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柯云路:《新星》
改革小说的结束: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后,逐 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家们开始比较平 和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生活状 况,改革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 初期作品往往是简单的“一片光明”, 随后一些作家开始致力于揭示农村改革 中所受阻力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一些 优秀之作甚至触及到在改革中发生变异 的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层面 。
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乡场上》 张一弓:《黑娃照像》 张 炜:《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燕赵悲歌》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简介: 1941年出生于河北沧县。现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 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强 烈社会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 再次轰动社会。
其他获奖作品: 《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拜年》、 《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 《燕赵悲歌》等。 另外,出版了长篇小说《蛇神》、《子 午流注》、《空洞》,以及小说集、散 文集等40余种。1996年出版了8卷本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蒋子龙文集》。
二、反思小说(反思文学)
出现标志:《剪辑错了的故事》
一、反思小说的内容特色: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赞美超阶级的 人性。 2、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如硬汉子形象) 3、人的社会价值、地位的思考(如右派 小说和知青小说)
二、反思文学的艺术特色: 1、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2、中篇小说的文体选择; 3、叙事立场的选择: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 相结合,采用民间视角和立场。
王蒙:春之声
意识流小说特征:
1、小说以心理生活、意识存在状态及其自 然活动的方式去表现和折射人生。 2、“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所制约的小 说形态具有常变性、流动性、跳跃性。
3、意识流小说形成了诸如内心独白、心理 剖析、梦境、情绪弥漫等一整套心旧表 现手段。 4、没有情节,只有情绪,或者情节被情绪 包裹和浸透是意识流小说的常态。
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 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 《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 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 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
谌容小说特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 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 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 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刘心武:班主任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四川成 都人。1950年迁居北京。1978年起, 先后担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北京市文联 专业作家、《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代表作有:《班主任》、《如意》、《立 体交叉桥》、《钟鼓楼》、《风过耳》等。
刘心武的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 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早期作品多表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题,探索普通人丰富的精神世界。80年 代后,作品加强了对北京城乡多层面的 社会风情和生活脉息的描写。
艺术特色(结合《乔厂长上任记》理解): 1、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有阳刚之美。 2、谋篇布局高屋建瓴,有宏大气势和视野。 3、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写,善写人物 的行为和语言。 4、语言崇尚气势和雄辩力。
三、改革小说(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经济 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许多作家开始把创 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 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 己关于改革开放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 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
“改革文学”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 说《乔厂长上任记》 。
蒋子龙改革小说的思想内容特色(结合 《乔厂长上任记》理解): 1、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 2、着力塑造改革者典型。 3、关注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针砭 性。
开拓者家族: 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 车蓬宽(《开拓者》) 高盛五(《人事厂长》) 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 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好》)
谌容:人到中年
一、作者简介: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原名谌 德容。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1980年因 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 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 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 鸡 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
主题:小说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 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 意境,向人们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春之声》成功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打 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这在当代文学史上 是开先河的作品。
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 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 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 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