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以下是全文及译文:【第一神骨】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等阶层,我们要全面观察他们的体态、骨骼、五官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文人墨客,我们首先要观察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骨骼风貌。

总的来说,观察一个人要直接、简洁,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识人的第一步。

【第二神骨】
原文:
圣贤者,盖非气质之美,而是学问之深。

故端庄厚重者,圣贤之质;谦和恭敬者,圣贤之情。

观其走路,知其气质;观其言语,知其学问。

译文:
圣贤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气质,而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

所以,端庄厚重是圣贤的品质特征;谦和恭敬是圣贤的情感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学问修养。

【第三神骨】
原文:
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者,气质之精;器者,骨骼之粗。

观神骨,知其气质;观器局,知其骨骼。

译文:
形而上的,称为“神”;形而下的,称为“器”。

“神”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精华,“器”是指一个人的骨骼风貌。

观察一个人的神骨,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器局,可以了解他的骨骼特点。

【第四神骨】
原文:
耳目者,精神之窗户;骨骼者,精神之支架。

窗户明净,精神饱满;支架坚挺,骨骼丰俊。

观耳目,知精神;观骨骼,知精神之支架。

译文:
耳朵和眼睛,是精神的窗户;骨骼,是精神的支架。

窗户明亮干净,说明精神饱满;支架坚挺,说明骨骼丰俊。

观察一个人的耳朵和眼睛,可以了解他的精神状态;观察一个人的骨骼,可以了解他的精神支架。

【第五神骨】
原文:
气者,精神之表现;色者,骨骼之映衬。

气息沉稳,精神饱满;色泽鲜艳,骨骼鲜明。

观气色,知精神;观骨骼,知精神之映衬。

译文:
气,是精神的体现;色,是骨骼的衬托。

气息沉稳,说明精神饱满;色泽鲜艳,说明骨骼鲜明。

观察一个人的气色,可以了解他的精神状态;观察一个人的骨骼,可以了解他的精神衬托。

【第六神骨】
原文:
骨者,精神之基础;肉者,精神之填充。

骨骼坚挺,精神有力;肌肉丰满,精神饱满。

观骨骼,知精神之基础;观肌肉,知精神之填充。

译文:
骨骼,是精神的基础;肌肉,是精神的填充。

骨骼坚挺,说明精神有力;肌肉丰满,说明精神饱满。

观察一个人的骨骼,可以了解他的精神基础;观察一个
人的肌肉,可以了解他的精神填充。

【第七神骨】
原文:
神骨既辨,方可论其他。

如仪态、举止、言语、行事等,皆精神之表现。

精神既明,则可知其为人矣。

译文:
在辨别了神骨之后,才可以进一步观察其他方面。

如一个人的仪态、举止、言语、行事等,都是精神的体现。

精神明确了,就可以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上是曾国藩《冰鉴》的全文及译文,这部作品总结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对于了解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骨骼风貌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