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血液讲解

生理学 血液讲解


(三)粘滞性(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表现出的流动缓慢的性质)
全血 4~5 (主要决定于血中红细胞数)
血浆 1.6~2.4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
11
(四)血浆渗透压
1、概念: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2、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 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 颗粒的大小无关。
红系定向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系祖 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祖细胞数目大量扩增 第三阶段---前体细胞阶段
造血细胞已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 幼稚细胞。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1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③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叶酸→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 能力↓→成熟缓慢 胞浆RNA合成不受影响→成分相对↑→胞体变大→ 功能减退。
(3) 维生素B12
① 体内贮存量:1-3mg ② 需要量:1-3ug ③ 来源: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肉、肝)。 ④ 吸收:与内因子密切相关. ※ ⑤作用:与叶酸相似。 ⑥缺乏症:叶酸的活化需要维生素B12的参与, 因此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引起叶酸的相对不足, 也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一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
自我更新:1干细胞→ 1干细胞+1定向祖细胞 多向分化: 能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增殖潜能大:90%以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表面标志:CD34+CD38-Lin-
通过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通过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阶段 造血细胞已经限定进一步的分化方向,包括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2)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① 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 的特性。
②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红 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 女性为0~20mm/h
③ 异常情况:妊娠、活动性结核、风湿热、 肿瘤时血沉加快。
2. 红细胞的生长过程
(1)过程: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BFU-E→CFU-E)→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红系祖细胞分为两个亚群: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红 系集落形成单位 BFU-E)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 单位 CFU-E) (3)在原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节段经历3~4次有丝分裂 (4)血红蛋白合成从原红细胞开始,持续到网织入血 (5)从原红细胞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并释放入血经历4~7天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举例: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故称为生理盐水。1.9%尿素溶液虽是等渗溶液,但 不是等张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造成的渗透压
2.红细胞的功能:
功能物质: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1)运送O2和CO2 (2)缓冲pH, 由Hb实现 KHb/Hb, KHbO2/HbO2
血小板
血浆(55%) 水(91%)
晶体物质: 无机物及小分子有机物
(如代谢产物和某些激素)
胶体物质:
白蛋白(A)
蛋白质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二、血量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液的总 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正常成人的血 量相当于体重的7%~8%,约70~80ml/kg。 一次急性失血>20%,将显著影响人体生命活 动;>30%,则危及生命,需及时输血抢救。
6
(二)血细胞
7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 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血液
红细胞(99%) 血细胞(45%) 白细胞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4 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0.85%的NaCl,5%的glucose,1.9%的尿素。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1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 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小时,乃 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 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延长,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血浆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
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注意: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 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1.9%的尿 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

(五)血浆酸碱度
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 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5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 90-91% 白蛋白
血浆 血浆蛋白6.5-8.5%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小分子物质2% 葡萄糖、氨基酸
激素 代谢产物
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慢性出血疾病、月经过多、铁摄入不足、 胃肠道吸收障碍、妊娠儿童生长等引起体内 铁的供应绝对或相对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 不足,导致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2) 叶酸
① 来源:叶酸存在于肝脏、绿色蔬菜及多
种水果中。
② 作用:在幼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叶 酸作为合成DNA的辅酶,促进细胞分裂和血红蛋白 的合成。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构成: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
来自血浆中的白蛋白。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
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胶渗压↓→水进入组织间隙→组织水肿,血浆容量↓
★5、比较: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迁移
(三)造血微环境:造血必须的特殊环境
造血干细胞(能够)定居、存活、增殖、分 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组织内的基质细胞、 基质细胞分泌的胞外基质和多种造血调节因子,以 及进入造血组织的神经和血管。
(四)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 → 多系祖细胞 → 单系祖细胞 → 可辨认的前体细胞 → 成熟血细胞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颜色 动脉血:鲜红 进餐后:混浊
静脉血:暗红
(二)比重 血液 1.050~1.060,与红细胞数目有关。 血浆 1.025~1.030,与血浆蛋白质含量有关。 红细胞 = 1090~1.092 白细胞 = 1050~1.060 血小板 = 1030~1.042
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是生成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骨髓移植目的是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二. 红细胞生理
(一) 数量、形态
RBC正常值 男: 5.0×1012/L

女: 4.2×1012/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