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金榜学案:第5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金榜学案:第5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4-2015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吾义.固不杀人( )(2)然胡.不已乎( )(3)池.非不深也(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行拂.乱其所为( )(6)贤者能勿丧..耳( )(7)是亦不可以已.乎( )(8)惠子相.梁( )答案:(1)坚守道义(2)为什么(3)护城河(4)起,指被任用(5)违背(6)不丢掉(7)停止,放弃(8)做宰相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故患有所不辟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解析】选D。

A项“辟”通“避”;B项“畔”通“叛”;C项“乡”通“向”。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文:公输盘九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九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解析】选A。

正确译文是“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都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的进攻”。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解析】选B。

正确的划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析】选D。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6.名句默写。

(2分)(1)天时不如地利,。

(2)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

(3)中华民族在各种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正如孟子所说:“。

”(4)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对《鱼我所欲也》中“”的具体阐释。

答案:(1)地利不如人和(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舍生而取义者也7.综合性学习。

(6分)在过去的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孔子都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孟子则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历史上一向以“孔孟”著称。

孔子和孟子离我们的时代已十分久远,然而他们那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仍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九年级某班正在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对联】同学们以对联形式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个主题,请补写下联。

(2分)走近千古圣贤,答案(示例):敬仰百世智慧(或:学习儒家文化)(2)【充实内容】补充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

(2分)A.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

B.。

C.。

D.议议孔子孟子的魅力。

答案(示例):B.说说孔子孟子的名言 C.读读孔子孟子的思想(3)【讲述故事】分别写出一个与孔子、孟子相关的故事。

(2分)答:答案(示例):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韦编三绝”等。

孟子:“孟母三迁”“断织督学导”等。

二、阅读品悟(40分)(一)阅读《公输》选段,完成8~12题。

(14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吾从北方闻子为.梯B.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C.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D.子墨子起,再.拜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解析】选D。

都解释为数目词,“二次”。

A项中第一个“为”解释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解释为动词,“制造”;B项中第一个“以”解释为连词,“用来”,第二个解释为动词,“以为”;C项中第一个“之”代指“公输盘为楚……攻宋”这件事,第二个代指“侮臣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不可谓仁.( )(4)不可谓知类..( )答案:(1)出发,动身(2)高兴,愉快(3)对人亲善,友爱(4)明白事理1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文:(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答案:(1)北方有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2)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不能说是明智。

11.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十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3分)答:【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意图的揣摩。

从墨子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揣摩。

答案: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

12.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3分)答:【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及其作用分析。

墨子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辩解。

分析墨子特点时,从“非攻”“善辩”“机智”等角度思考。

答案:智、仁、忠、强、义。

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10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1)离开(2)界限(3)震慑(4)极点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选D。

D项,“以”均为“介词,凭借”。

A项,“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项,“者”分别是“助词,……的原因”“代词,……的人”;C项,“之”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答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6.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答案: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三)(2013·咸宁中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17~21题。

(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②。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之,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节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②彘:zhì,猪。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蹴.尔而与之(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③曾子之妻之.市( )④妻止.之曰( )答案:①用脚踢②通“向”,从前③到,去,往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吾孰与.徐公美B.其子随妻而.泣乡为身死而.不受C.行道之.人弗受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D.母还,顾反为.汝杀彘陈胜自立为.将军【解析】选C。

A.第一个“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二个“与”,“与……相比”。

B.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转折D.第一个“为”,给,替;第二个“为”,成为。

1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文:答案:(1)高位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高位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20.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一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2分) 答:答案(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1.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答:答案: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