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考试答案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考试答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马义及其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简概为“人类的解放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社会主义是终结。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义的核心:科社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不可调和。

政治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可堪其代表。

思想条件:三大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剩余价值理论)2.三次飞跃及三种形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19c40年代~90年代实现的是自下而上推翻旧制度的革命。

这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0c初叶和中叶,俄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一切新的革命席卷俄国。

从1905~1917,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主义的进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c末至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正在实现过程中。

(二)三种形态:第一次飞跃:马思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好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2.世界联系中国3.成就联系挫折4.现实联系历史5.现在联系未来3.空想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14c~16c。

代表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及其续篇《论最好的国家》。

特点:1>它们基本上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反应,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反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的呐喊。

2>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3>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

4>它们对未来社会主义思想制度的主张都较为粗疏,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5>它们的思想社会都是建立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思想的烙印。

6>它们普遍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而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制度及一切私有制度一起看成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第三阶段:批判的空想主义和共产主义。

18c末~19c。

代表人:圣西门《伦实业制度》《新基督教》;傅立叶《全世界和谐》《论情欲的力学》;欧文《新社会观》;特点:1>在欧洲近代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一基本稳固确立的时期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

2>三大空想家站在自己时代的高度,其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3)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说,是在继承和改造启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4)敏锐的看到了大工业发展的前景。

5)处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统治全面确立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暴露出来。

6)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7)三大空想家在生前就拥有一批为数不少的信徒,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圣西门学派、傅立叶学派和欧文学派。

4.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一国首先革命论帝国主义论及五大特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的阶段,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垄断性。

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和以往的商品输出大为不同,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列宁还指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这种腐朽性是帝国主义特有的,与帝国主义的垄断分不开,一是垄断在经济上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二是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但凌驾于竞争之上。

帝国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列宁的一国首先革命论;列宁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1915.8《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写道: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在这里他只是把一国革命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来。

1916.8,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进一步明确了他的一国革命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他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1917.4随着形式的发展变化,列宁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起来革命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了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做同盟军,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因:1917.11武装起义胜利当晚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央政府建立后,首先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准备与各交战国签订合约,随即实行土地社会化、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大企业国有化等措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改善了工农地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本来已拟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但1918.3,英法日等14国对苏维埃联合进行武装干涉。

外国干涉者与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形成了对新生政权的包围,于是苏俄除了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外别无选择。

战时政策:1)余粮征集制,为了保证军队和城市居民、企业工人的口粮,特点1强制性2规定阶级原则3除极少口粮外都算余粮 2)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3)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管理和计划集中于最高经济委员会各部门的总管理局。

4)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5)经济关系实物化,工业必需品实行配给制。

6)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军队的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

战时政策局限: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经过:军事共产主义留下的弊端,战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失误,使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奄奄一息,由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缺少粮食、原料和能源,工厂无法开工,余粮征集制反而加强,农民对革命政权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水兵暴动。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俄共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进入了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采取了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在国家监督下由合作社执行商品交换任务;部分修改大工业生产计划,发展日用品生产;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废止了国有化法令,大部分企业实行了非国有化,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国营企业则实行经济核算,并参与市场活动。

重建国家银行,以促进工农和商业资金周转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实行改组,工业领导工作主要通过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大企业区域联合组织来实现。

新经济政策的四个重要特征:1、以市场为导向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结果: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认定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农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课程。

这次战略转变所采取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以及最终形成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对苏联乃至对其他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转变原因是复杂的,归根结底仍是对如何在一个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没有取得正确的认识。

6.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1、高速工业化,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2、农业全盘集体化:时间短;行政命令开路;消灭富农3、大清洗运动:以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作为理论幌子;运作过程脱离党的领导,采取逼供诱供办法;主要打击对象是党政军高级干部和知识界精英。

2)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和弊病:1)特征:(1)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经济方面: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

(4)对外关系方面:对外封闭;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对峙;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

2)弊病:(1)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容易产生个人专权(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评价:1.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