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最新古文字学讲义任课教师:沈培(Tel.:,E-mail:shenpei@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主要参考书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
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看读用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二、汉字学基本情况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文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
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
先看叫做“文”的例子: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
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
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乱则妖灾生。
故文:反正为乏。
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
”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名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
如: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
”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
”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
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郑注已佚,有辑本。
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书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1.《尚书序》:“造书契。
”《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字、文字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
“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
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
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
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
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
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ī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
文字学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
……”2、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
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
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
据说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
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
这是怎么知道的呢?隋唐间人颜师古在给《汉书·杜邺传》作注时说:“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因名云。
”这说明了为什么把“文字学”叫做“小学”。
(当然,关于古人入小学的年龄,古书中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有的说八岁,有的说13岁,还有的说15岁——如伏生《尚书大传》,而《礼记·内则》说“六年”就“教之以数与方名”,“方名”可能就是“字”。
)小学学习以识字为主,所以把有关文字的学问叫做了“小学”。
西汉末刘歆在汉哀帝时继承其父亲刘向的职业替皇家图书馆校理图书,他写了一个目录书,叫做《七略》,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其中“六艺略”相当於後来四部图书分类法中的“经部”,它又分“易”、“书”、“诗”、“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七略》这本书在唐宋间就亡佚了,但它的内容可以从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中看到个大概。
因为班固写《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而写的。
《艺文志》下的“六艺”类里有“小学”类,“小学”之属著录的有关文字学图书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仓颉传》、《扬雄仓颉训纂》、《杜林仓颉训纂》、《杜林仓颉故》计10家45篇(其中《别字》13篇,馀各一篇)。
从《汉书·艺文志》所录可以看出,“小学”大致是一些童蒙识字读物,还不能算是研究著作。
需要注意的是,它跟后代的不同是,它不包括有关训诂的《尔雅》之类和有关音韵的书(音韵学兴於魏晋以后,东汉时代也许还没有这类专著)。
秦代统一文字,李斯等人一定在文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小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
到了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经部图书已经将《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但《尔雅》、《广雅》、《方言》、《释名》等解释词语的语言著作仍然另属一类。
到了五代刘昫监修的《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和书法著录在一起,但甲部(即经部)类目仍将“诂训类”和“小学类”分为两类。
到了北宋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开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
自此,所谓“小学”的含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小学类”下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
对于文字的研究在过去确实很受重视,但其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对经典的研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许慎写此书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
他在《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按:指经学,即解说经书之学)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清朝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
”还有人说“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正因为《说文》是为解释经典而作,汉字学从一开始就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
正因为“小学”一向处于“经学的附庸”的地位,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小学”即传统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詹鄞鑫《汉字说略》第6-第11页作了总结,即:①增广《说文》,编了不少字典,如《玉篇》、《类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②规范用字,即所谓“正字”;③校订整理《说文》;④注疏《说文》或解释形音义;⑤研究《说文》“六书”。
在传统文字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在19、20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章太炎1906年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提出应当把广义的“小学”叫做“语言文字之学”(见《国粹学报》第二卷第12、13号,又见《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这样才名正言顺。
章氏认为:“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诂属焉。
……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以“语言文字学”代替“小学”之名是对的,这反映章氏对语言和文字已有了明确的区分。
但开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不清,一直以文字统率语言。
所以,即便自此之后,有人在讲文字学的时候仍然讲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
1917年,北大开文字学课,由两个人教,一个是朱宗莱,一个是钱玄同。
朱先生教“文字学形义篇”,钱先生教“文字学音篇”。
后来很多人都采取这个方法,但是由于“音”比较专门,一般讲文字学的人也就不讲而只讲形和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