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

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

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译: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疑难词语意思;
连:将词语意思串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疑:提出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探讨;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吟诵诗歌。

(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的自学有法可依。


2、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可下位自由组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小组的自由组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3、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的体现。

小组内讨论交流,达到人人发言,个个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全班交流: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可以汇报自己的生字词学习情况;可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可以汇报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可以汇报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情况;可以汇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领悟情况……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过程。

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实现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期待结合,形成新的视界。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5、学生提出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为什么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给人“寒冷”的感觉?
皑皑白雪的岷山吞噬过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为什么还“更喜”呢?
……
师相机播放“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断,引导学生体会“暖”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喜悦心情;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强渡大渡河》课文,感悟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播放“翻越大雪山”和“蜡子口战役”电影片断后,学生茅塞顿开:尽管千里岷山、皑皑白雪,但过了雪山就获得了长征的胜利,因此大家个个喜笑颜开……
(在开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由质疑,大胆释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
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对以前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对“云崖暖”、“铁索寒”、“更喜”等重点词语品味、辨析,使学生在理解疑难的同时获得语感,领会诗歌的内涵。


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是啊,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细小的波浪、滚动着的小泥球,这是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泸定桥虽“寒”,却照样“飞夺”,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你能把这种豪迈气概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吗?
1、学生自由读。

2、比赛读,读后评议。

3、齐读,练习背诵。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再现文本,表达自己的体验。

生生之间的阅读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分享了合作的愉快,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激情用自己的诵读表达了出来。

在学生背诵时,教者进一步强调:“我们背下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从而不仅体现了背诵积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特征,而且把背诵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情感升华,课后延伸。

1、欣赏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再次感悟红军战士一往无前的英
勇气概。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的心弦再一次被拨动、震撼,激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2、课后实践。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可长征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让我们走出课堂,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唱赞颂长征的歌曲,继续感受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这里的作业设计,结合语文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实现课内外结合,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评:
1、“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层层推
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宽松的环境中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