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品种

牛品种

1、乳用品种主要包括:爱尔夏牛、娟姗牛、更赛牛等、2、奶牛肉用品种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阿伯丁-安格斯牛、夏洛来牛、利穆赞牛、契安尼娜牛、林肯红牛、无角红牛、格罗维牛、德房牛、墨利灰牛,以及近代用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育成的一些品种,如婆罗门牛、婆罗福特牛、婆罗格斯牛、圣赫特鲁迪斯牛、肉牛王、帮斯玛拉牛和比法罗牛等。

3、肉牛西门塔尔西门塔尔牛特点:该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肢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

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成年公牛体重乎均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

总之,该牛是兼具奶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

生长性能:西门塔尔牛乳、肉用性能均较好,平均产奶量为4070千克,乳脂率3.9%,均日增重可达1.35-1.45千克以上,生长速度与其他大型肉用品种相近。

胴体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匀,公牛育肥后屠宰率可达65%左右。

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

总之,该牛是兼具奶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

利木赞牛利木赞育肥牛特点:利木赞牛毛色为红色或黄色,口、鼻、眼田周围、四肢内侧及尾帚毛色较浅,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

头较短小,额宽,胸部宽深,体躯较长,后躯肌肉丰满,四肢粗短。

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国较好饲养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200—1400千克,母牛达800—900千克。

生长:利木赞牛产肉性能高,屙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前后肢肌肉丰满,出肉率高,在肉牛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集约饲养条件下,犊牛断奶后生长很快,10月龄体重即达408千克,周岁时体重可达480千克左右,哺乳期平均日增重为0.86—1.0千克;因该牛在幼龄期,8月龄小牛就可生产出具有大理石纹的牛肉。

体型特征:被毛从浅黄到棕红,以黄色居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的深。

鼻与皮肤均为肉红色,部分有黑色斑点。

多数牛具有完全、不完全的三粉特征,即眼圈、口轮、腹下为粉白色,俗称““三粉特征”。

鼻镜多为淡肉色,部分牛鼻镜有黑斑或黑点。

牛角型多为“倒八字角”或“扁担角”,母牛角型以“龙门角”较多,色蜡黄或琥珀色。

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前躯发达,肉垂明显;中躯背腰平直,肋骨拱圆开张。

前蹄形如木碗,后蹄较小而扁长。

母牛耆甲较平,前胸较窄,头较长而清秀,口形方大,颈部较长,眼大明亮有神,四肢强僵,蹄多为琥珀色,后躯发育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尾细长呈纺锤形。

体型结构分为三类:高辕牛、抓地虎与中间型。

生长性能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积89.1平方厘米。

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肌面积94.2平方厘米。

肌纤维细,肉质良好,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状花纹明显。

生长发育快、周岁体尺可长到成年的79%,体重相当出生重的10.1倍。

个体高大、公牛体高146.3cm,体长160.9cm,胸围206.36cm,体重685.18kg,最大体重1040kg。

皮质好,加工后不出萌眼。

性情温顺,体壮抗病,便于饲养管理。

母牛性成熟早,有的8月龄即能受胎。

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范围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

妊娠期平均285天,范围270-310天。

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天,范围22-79天。

南阳牛南阳黄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

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皮薄毛细,行动迅速,鼻颈宽,口大方正,肩部宽厚,胸骨突出,肋间紧密,背腰平直,荐尾略高,尾巴较细。

四肢端正,筋腱明显,蹄质坚实。

牛头部雄壮方正,额微凹,颈短厚稍呈方形,颈侧多有皱襞,肩峰隆起8~9厘米,肩胛斜长,前躯比较发达;睾丸对称。

母牛头清秀,较窄长,颈薄呈水平状,长短适中,一般中后躯发育较好。

但部分牛存在胸部深度不够,尻部较斜和乳房发育较差的缺点。

南阳黄牛的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以深浅不等的黄色为最多,占80%。

红色、草白色较少。

一般牛的面部、腹下和四肢下部毛色较浅,鼻颈多为肉红色,其中部分带有黑点,鼻粘膜多数为浅红色。

蹄壳以黄蜡色,琥珀色带血筋者为多。

公牛角基较粗,以萝卜头角和扁担角为主;母牛角较细、短,多为细角、扒角、疙瘩角。

公牛最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

成年公牛体重平均650千克,母牛410千克。

短期肥育后,屠宰率55~64%。

公牛最大挽力平均496千克,母牛365千克。

中国许多地方曾引进该品种用以改良当地黄牛。

秦川牛秦川牛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约占总数的80%左右,黄色较少。

头部方正,鼻镜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多为向外或向后稍弯曲;体型大,各部位发育均衡,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肩长而斜,前躯发育良好,胸部深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荐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壮结实,前肢间距较宽,后肢飞节靠近,蹄呈圆形,蹄叉紧、蹄质硬,绝大部分为红色。

秦川牛成年公牛体重600-800千克。

易于育肥,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

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

晋南牛晋南牛晋南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

体躯高大结实,具有役用牛体型外貌特征。

公牛头中等长,额宽,顺风角,颈较粗而短,垂皮比较发达,前胸宽阔,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乳房发育较差,乳头较细小。

毛色以枣红为主,鼻镜粉红色,蹄趾亦多呈粉红色。

晋南牛体格粗大,胸围较大,体较长,胸部及背腰宽阔,成年牛前躯较后躯发达,具有较好的役用体型。

群众总结晋黄牛基本特征:狮子头,老虎嘴,兔子眼,顺风角,木碗蹄,前肢如立柱,后肢如弯弓。

品种性能耐热、耐苦、耐劳、耐粗饲,具有良好的役用性能;在生长发育晚期进行肥育时,饲料利用率和屠宰成绩较好,是向肉役兼用方向选育有希望的地方品种之一,但还存在着乳房发育较差、泌乳量低、尻斜而尖等缺点。

延边牛延边牛特点:延边牛属役肉兼用品种。

胸部深宽,骨骼坚实,被毛长而密,皮厚而有弹力。

公牛额宽,头方正,角基粗大,多向后方伸展,成一字形或倒八字角,颈厚而隆起,肌肉发达。

母牛头大小适中,角细而长,多为龙门角。

毛色多呈浓淡有同的黄色,其中浓黄色占16.3%,黄色占74.8%,淡黄色占6.7%,其他占2.2%.鼻镜一般呈淡褐色,带有黑点。

生产性能:公牛体重480 千克,母牛体重380千克。

产肉性能良好,易肥育,肉质细嫩,肌肉横断面呈大理石状。

屠宰率一般为40%~48%,净肉率为35%,短期育肥后,屠宰率可达54%,净肉率42%。

渤海黑牛渤海黑牛主要特点是:皮毛、蹄、角、鼻镜、舌面全黑,后躯发达,体质健壮、遗传性能稳定,适应能力强。

其肉质细嫩,呈大理石状,营养丰富,肉品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总量达95.11%是我国唯一的黑毛黄牛品种。

它耐粗饲、易育肥、出肉率高、肉质细嫩,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在夏季气温达40℃,冬季气温零下20℃条件下表现良好,是难得的肉牛良种,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养殖。

现在流行的养殖和加工结合的产业链模式更加推动了黑牛养殖的经济发展。

日本和牛特点是,生长快、成熟早、肉质好。

第七、八肋间眼肌面积达52平方厘米。

一般说来,日本和牛一生能产15 ~16 胎,但是为了保证母牛和仔牛的健康,一般产到10 胎左右就停止配种了。

日本和牛的妊娠期平均为285 天。

海福特牛海福特牛体躯宽大,前胸发达,全身肌肉丰满,头短,额宽,颈短粗,颈垂及前后区发达,背腰平直而宽,肋骨张开,四肢端正而短,躯干呈圆筒形,具有典型的肉用牛的长方体型。

被毛,除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和尾端为白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红棕色。

皮肤为橙红色。

海福特牛左右视图生产特点:犊牛初生重,公为34公斤,母为32公斤;12个月龄体重达400公斤,平均日增重1公斤以上。

成年体重,公牛为1000-1100斤,母牛为600-750公斤。

出生后400天屠宰时,屠宰率为60-65%,净肉率达57%。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纤维间沉积脂肪丰富,肉呈大理石状。

海福特牛具有体质强壮、较耐粗饲、适于放牧饲养、产肉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饲养的效果也很好。

脯乳期日增重,公为1.14斤,母为0.89公斤;7-12个月龄日增重,公牛为0.98公斤,母牛为0.85公斤。

用海福特牛改良本地黄牛,也取得初步成效。

安格斯牛、外貌特征是黑色无角,体躯矮而结实,肉质好,出肉率高。

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

该牛体躯低翻、结实、头小而方,额宽,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档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

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成年体高公母牛分别为130.8厘米和118.9厘米。

[1-2]安格斯牛体格低矮、结实,体躯宽深,四肢短而直,全身肌肉丰满,具典型肉用牛体型外貌特征。

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在美国有经过选育育成的红色安格斯品种。

该牛体躯低矮、结实、头小而方,额宽,颈中等长且较厚,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两前肢、两后肢见距均相当宽,全身肌肉丰满,大腿肌肉延伸到飞节,背腰宽厚,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

该牛皮肤松软,富弹性,被毛光泽而均匀。

部分牛只腹下、脐部和乳房部有白斑生产性能:表现早熟,胴体品质高,出肉多。

屠宰率一般为60%一65%,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克。

育肥期日增重(1.5岁以内)平均0.7—0.9千克。

肌肉大理石纹很好。

优点:该牛适应性强,耐寒抗病。

缺点:母牛稍具神经质。

皮尔蒙特皮埃蒙特牛为肉乳兼用品种,被毛白晕色。

公牛在性成熟时颈部、眼圈和四肢下部为黑色。

母牛为全白,有的个别眼圈、耳廊四周为黑色。

角型为平出微前弯,角尖黑色。

体型较大,体躯呈圆筒状,肌肉高度发达。

生产性能肉用性能十分突出,其育肥平均日增重1500克(1360~1657克),生长速度为肉用品种之首。

公牛屠宰适期为550~600公斤活重,一般在15-18月龄即可达到此值。

母牛14~15月龄体重可达400~450公斤。

肉质细嫩,屠宰率(平均66%)与瘦肉率(84.13%)特别高。

早期增重快,0—4月龄日增重为1.3—1.5千克,饲料利用率高,成本低,肉质好。

周岁公牛体重400—430千克,12—15月龄体重达400—500千克,每增重1千克体重消耗精料3.1—3.5千克。

南斯拉夫测定,该品种牛屠宰率达72.8%,净肉率66.2%,瘦肉率84.1%,骨肉比1:7.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