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发展:是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
的过程。
发展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2.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即由上到下,由中心到边
缘,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
3.可知度:是吉布森知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
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4.消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
作用。
5.观察学习:亦称为代替学习。
班杜拉定义为“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
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也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6.神经病焦虑:是对于表现冲动的欲望感受到可能被惩罚的担心,即对
本我占优势的行为可能受到威胁而害怕。
这是一种病态,表现形式很多。
7.离众: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
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8.同化:皮亚杰把连接个体认知结构中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
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
9.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的介
于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
10.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
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二、简答
简述发展理论的任务(p6)
我们把发展理论界定为论述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通常,发展理论的任务是:
第一,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第二,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第三,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由于人的心理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研究对象,持有不同的理论立场、关注不同的研究对象、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会造就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解释。
因此,迄今为止,人类还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包容人类所有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发展理论。
每一种具体的发展理论,只能反映心理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和真理。
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p48)
1.知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
致性增加,也就是说,儿童知觉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2.注意实现最优化。
作为注意行为的结果,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某些信
息,同时忽略另一些信息。
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儿童通过确定几次的外部特征、获得恒常性和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p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本我永远追求快乐原则。
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通道,是连接本我和超我的部分。
自我根据现实原则。
超我,超我的非理性表现在道德规则上。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是一组实现不同功能的精神过程,个人的行为就是这三种精神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述同一性混乱及其危害(p160)
同一性混乱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典型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结果退学、离开工作。
整夜在外逗留或孤独陷入古怪而难以接近的心境之中。
埃里克森还用同一性混乱理论解释
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
概念形成的过程(p248)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概念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
1、概念含混时期。
儿童依据知觉或动作与表象相互连结成的一个混合现象
对一堆物体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是这一堆物体的关系表面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缺乏内在基础。
2、复合思维时期。
就本质而言,复合思维缺乏统一联系、缺乏层次等级、
具有直观性,虽然可以与成人交流,但并不是真正的概念。
但复合思维将零星分散的印象结合起来,为最终过渡到思维做准备。
3、概念思维时期。
形成真正概念的决定性作用是词语。
儿童借助于词语将
抽象的特征符号化。
如何理解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如何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p262)
这个观点是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
“走在发展前前面的教学”,只有这种教学,才能激发和引起个体成熟阶段的一些列功能,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向加以及时的调整,达到以教学促进发展的目标。
依恋发展的阶段(p283)
根据鲍尔毕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分化阶段。
鲍尔毕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首先是对周围人物、事件的探索活动。
其次是在识别各种刺激的过程中,表现出感情技能(如视觉、听觉)。
第二阶段是低分化阶段。
即鲍尔毕称之为“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大约从3—6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是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鲍尔毕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能从母亲的角度来看问题。
母子关系变得更复杂,鲍尔毕称之为“同伴关系”。
三、论述
论述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评析(p35)
论述程序教学理论的依据对我们的影响(p87)
根据霍尼的观点分析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霍妮看来,环境中的哪些不利因素会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p141)
论述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p148)
简述皮亚杰把儿童认知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以及特征(p194)【可能简答】皮亚杰以运算作为标志,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出生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
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又可再分为6个小阶段。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
约2~7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
他们的词语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前概念期、直觉思维期。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
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
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
逐渐消失。
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
约自11、12岁开始,个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的形式运演结构形式。
试论述皮亚杰的学习与发展关系的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p215)
1.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2.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并作简单解释。
2)根据实践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