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保健论文一、运动创伤分类(1)运动技术伤。
与运动技术特点密切有关。
少数为急性伤,如肱骨投掷骨折,跟腱断裂,多数为过劳伤。
(2)非运动技术伤。
多数为意外伤。
二、运动创伤的防治重点运动创伤由于运动项目很多,因而伤种很多。
运动创伤的特点和防治重点,从发病率上看,各个项目及各个部位的创伤各不相同。
但总的来说小创伤多、慢性伤多,严重及急性伤少。
根据2725例运动创伤病例分析,骨折仅2.5%,脱位0.5%。
这些慢性小创伤,有的是一次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训练过早而变成慢性的伤,而更多的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当造成局部过劳,许多细微损伤逐渐积累而成的过劳伤,属于运动技术伤。
这类小创伤对非运动员来说常常不算什么伤,也不影响日常生活,而对运动员却严重影响训练计划、成绩提高及运动寿命。
这些慢性小创伤一般都是病期较长治疗不易,而且可发生于各种组织:(1)肌肉、肌腱及韧带等慢性小创伤:这类慢性损伤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结缔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及变性。
其中发生在腱止装置部分的细微损伤,俗称“末端病”,是治疗最困难的运动创伤之一。
例如肩袖损伤、棘间韧带变性、膑腱损伤、半腱半膜股二头肌腱损伤等等。
表现为软组织的玻璃样变、纤维变、截断变、小动脉增生及硬化,有时变性的组织中出现钙化骨化现象,因而治疗较困难。
除上述者外,脂肪组织及滑囊也可因慢性细微损伤而发生炎症。
例如膝的脂肪垫损伤,膝外侧疼痛综合症等。
(2)关节软骨损伤: 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软骨的退行性变。
如髌骨软骨(10.51%)、各个关节的骨性关节病等。
这种损伤.可在一次急性外伤中发生(骨软骨骨折、软骨骨折、软骨剥离),但大部系劳损致成。
髌骨软骨病约68%、足球踝64%、肘的骨关节病59%是因劳损所致。
这种软骨损害,到目前为止大多认为软骨损伤后不能再生,或仅有不完全的再生,即一旦受伤就必然下永久性损害,因而治疗也是较困难的。
这也是目前影响运动员健康,妨碍成绩提高与运动寿命的严重伤种。
必须注意预防。
(3)骨组织的劳损: 最多的是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
可发生于锁骨、胫腓骨、跖骨、足舟骨,脊椎椎板、髌骨、股骨与第1、2肋骨等。
骨劳损的另一类型是骨软骨炎。
如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跟骨骨骺炎、肱骨小头骨骺炎、髂骨坐骨骨骺炎、足副舟骨损伤、脊椎椎体骨骺炎(不是青年性圆背)、手腕骨的骨软骨炎(舟状骨、月状骨及头骨)、耻骨骨软骨炎等等。
目前训练多由獐开始,各种化骨中心的慢性损害的防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予以重视。
根据以上所述,在预防时,应抓新伤的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排运动员的训练以防各种组织的劳损伤(包括日常及伤后训练). 三、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医生、教练及运动员掌握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防治运动创伤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体操运动员易伤腰(腰部肌肉盘膜纤维炎、脊椎棘突骨膜炎以及椎板骨折)、肩(肩袖损伤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膝(伸膝腱膜炎、髌骨软骨病及半月板)损伤、腕(伸屈肌腱腱鞘炎)。
(2)投掷标枪运动员易伤肩(肩袖)损伤、肘(肘内侧副韧带损伤及骨关节病)及腰(肌肉盘膜纤维炎)。
铁饼运动员易伤膝(髌骨软骨病)。
(3)篮球运动员易伤膝(髌骨软骨病、半月板及副韧带损伤)。
(4)跨栏运动员易伤大腿后部肌肉。
其他项目也是如此,特别是慢性损伤。
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呢? (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2)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
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由于某种主观原因同时起作用,如训练过度就容易发生运动专项损伤。
例如,篮球运动员最易伤膝。
就篮球的基本技术来看,主要特点是膝于半蹲位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与上篮。
这些动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30度角)屈伸与扭转,而膝的这个角度,又恰恰是它的生理弱点,因为膝的上下杠杆较长,半屈时膝的内、外及直字韧带,以及两侧肌肉,都处于较松弛状态,不能保护膝的稳定,因此,易于发生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另外由于这时膝的稳定,主要是依靠四头肌的作用来完成的。
因此这时髌骨既要保护关节的稳定,又要根据篮球动作的特点伸膝“发力”,这就很易使髌骨软骨磨损出现髌骨软骨病。
铁饼运动员易发生此病的道理也是如此。
从另一角度来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肩、肘、踝、膝、腕、腰等,其发病情况不完全相同,肩部肩袖损伤的发病率60.87%,肘内侧副韧带48.48%,腕的各种腱鞘炎43.98%,腰背部肌肉盘膜炎58%,膝部髌骨软骨病40.48%,踝部外侧副韧带损伤55.77%等等,也说明这些发病率高的解剖部分是该部的易伤弱点,如果再加上运动特点的要求,自然就容易受伤。
认识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治疗与训练中注意。
四、运动创伤的直接原因:人体的某些部分有解剖生理弱点,运动技术对身体某些部位有特殊要求这是客观存在的,有了它只能说有了发生外伤的可能,但不一定都发生外伤。
事实上,有不少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成绩稳步提高而未发生外伤。
分析起来,直接引起外伤的原因如下:(1)训练水平不够一般来说,“训练”必须包括四个内容,即一般身体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及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很多人对训练内容不全面致成外伤或使外伤加重的原因却认识不足。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无论那一中内容的训练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条件反射的定型还不巩固),就容易发生外伤。
一般身体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与灵敏)不够,也是发生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却往往被忽略。
为什么一般身体训练不够,也容易受伤呢?以体操为例,体操运动员的踝和肩最易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腱力量不够。
如果力量强、肌肉的弹力大,就会使关节更稳定,减少该部肌腱拉断与磨损的机会。
“缺乏耐力”致伤的更多,常常看到某些体操运动员,比赛最后几个项目时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耐力不够出现疲劳所致。
这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致使已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条件反向性联系受到影响――心脏血管系统不能供应足够的养料,肌肉关节反应迟钝――结果动作失误(甚至很有经验的运动员也易失手)。
“速度的培养不够”也能致伤。
总而言之,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就可以在大脑皮层内建立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性联系,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习新的技术,就容易掌握。
因战略战术培养不够而致伤的较少。
因为它是通过个人技术表现出来的,也容易被忽略,如长跑时由于耐力速度的分配不当,而引起的过度紧张和外伤。
根据上述,从生理上来讲,无论哪一种训练,都是条件反射性联系的建立过程,要成为一个全面训练的运动员,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 )比赛、教学或教练课组织得不好属于这方面致伤的,有以下几类:1、缺乏医务监督:在比赛或训练时,缺乏医务监督,或因教练员、运动员不重视医生的意见,允许伤病或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或训练,常常容易引起创伤或促使运动员伤病加重,甚至引起更不幸的后果。
2、不遵守训练原则:训练原则,包括自学性或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个别对待和巩固性原则。
在教练过程中,不遵守这些原则也易发生创伤。
循序渐进与系统性原则对预防伤害有很大意义。
从一次训练课或比赛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
我们知道,每一次课或一次比赛都要作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弹性,并免于受伤,二是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向性联系,例如要参加足球比赛,就必须练带球、顶球与传球。
准备活动之后,肌肉弹性提高了,必要的条件反射恢复了,心跳与呼吸次数加快了,其他内脏系统也活跃起来,其程度已近似比赛状态,这时参加比赛就容易适应。
反之,不做好准备活动,肌肉僵硬、发挥技巧的条件反射未得到恢复,就会引起外伤。
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无论伤病与否,都须要个别对待。
如果不个别区别地给以同样大的运动量与强度,学习同样难度的动作,这样,对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就容易受伤,而对已伤的运动员也势必加重。
( )缺乏保护,竞赛组织安排不当,场地器材、保护服装的损坏或不符合要求。
(4)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不良如疲劳状态或患病或病后恢复阶段。
(5)不良的气候因素。
(五)动创伤的治疗原则:合理安排伤后训练这是治疗运动创伤的首要内容,其意义在于:(1) 保持运动员已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使一旦伤愈即能投入正规训练。
(2) 防止因伤后停止训练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3) 运动外伤特别是慢性小创伤和训练的技术动作有关。
因此,在治疗时应停止或新生活这些受伤动作的练习。
否则边治疗,边作受伤动作的训练,自然创伤是很难治愈的。
(4) 训练还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适应性、并改善伤部组织的营养代谢。
要正确的安排训练内容,还必须采用“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亦即医生根据伤情,提出某一外伤的受伤机制及该部的解剖弱点,指出应避免或减少哪些动作的练习及加强哪些肌肉的练习,之后,教练员提出全面及伤部训练计划、交运动员试用。
运动员试用时,应在训练日记中详细记录运动时伤部的反应。
如做某些动作时痛,做别的一些动作时不痛,病情加重或减轻等等。
然后再经医生、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研究并修改训练计划,作为最后的训练方案。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医生还应定期检查伤部变化,并亲临运动场观察运动员在训练中伤部的机能表现,必要时再将计划过一步修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正确安排训练的要求。
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为:1.加强训练工作,遵守训练原则。
2.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教练员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不当(如体操),或缺乏保护与帮助,都会引起外伤,对运动员来说也应学会摔倒时的各种自我保护方法,如落地时用适当的滚翻动作以缓冲外力等。
另外,运动员还应学会各种支持带与保护带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保护器材护具及场地也应合乎防伤的要求。
例如海绵坑、垫等是体操训练高难动作不可缺少的设备。
3.加强对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进行体格检查:除一般健康与功能检查外,还应根据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补充检查项目,如体操及举重需摄X线脊柱片,检查是否有椎板骨折,篮球、铁饼运动员应注意是否有髌骨软骨软化等。
应将检查结果通知教练或教员,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并安排训练。
②加强对教学、教练与比赛时的卫生监督及急救工作。
③加强运动员的自我监督:特别是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及外伤发病规律,制订一些特殊的自我监督方法。
例如易患髌骨软骨软化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开始训练时应做“半蹲试验”,如有酸痛即应进一步就医检查;易肩袖伤的运动项目应做肩的“反弓试验”,出现疼痛即属阳性,应就医诊治。
这些自我监督的方法都便于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或及时改进训练。
④建立保健员制度,在集训队保健员由运动员担任,负责简单的场地急救、小伤处理、反映运动量的大小及运动伤后应训练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