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
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
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
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
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
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
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
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
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
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
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
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
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
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
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
公共交通优先。
(分析,策略)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
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
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
使用限制。
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
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
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宪章》最尾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对以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尾深远。
但回避了城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问题,仅集中在形态层面,所以很难完全实现其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至今依然有效;首先强调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的一个结构体系。
“;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城市功能与结构: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示,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和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中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城市的功能和目的缔造了城市的结构,但城市的结构却较这些功能和目的更为经久。
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
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
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
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
如对新建项目的选址和扩建项目的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明清时期)的特点:发展大致经历了: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我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表现为四个方面:理景的普及化、园林的功能生活化,枣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尺度得当,移步换景。
水面处理:空虚、实景相结合,聚分有别;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用石得当;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并称苏州四大园林。
有名的城市规划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对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
赖特:广亩城。
《消失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应当是无处不在又无处所在的。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阐述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被所有学者毫不夸张地当作当时规划界的一次大地震。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混合用地:混合用地指将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结合在一起,包括住宅、商业、社团、娱乐等。
城市建筑综合体:又称综合性建筑或复合型建筑,城市的地标物业,城市的标志,推动城市发展的财富核心源泉。
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
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
(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恰当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km2。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
城市规划中居住用地的布局特点: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一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等不良条件的地区。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区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三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四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五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区,要考虑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
居住地的规划布置:规划的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
二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
四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五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分布:一集中布置。
二分散布置。
三轴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