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开大学海洋与人类文明作业3

南开大学海洋与人类文明作业3

海洋与人类文明作业
姓名:王斯羽
第一题:论述三种海水运动形式(海流、波浪、潮汐)对人类的影响。

海流的影响:
海洋环流是连续的,它把世界大洋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大洋的各种水文、化学要素及热盐状况得以保持长期稳定。

1)气候: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对气候的作用中,海流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调节了地球表面能量的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稳定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温差,如果没有它的输送作用,热带地区的温度要比现在高10度,极地地区要低20度。

海流可以改变全球热量的稳定,带来温差。

暖流起到增温的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给欧洲本部带来丰富降水,使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至高纬度地区。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加那利寒流使得北非西海岸干燥而使撒哈拉沙漠延伸至海边。

比如,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全球的气候异常,就是由于海流的影响。

海流对延安地区的降水和自然景观也有明显影响,寒流经过的大陆为荒漠,比如澳大利亚,而澳大利亚的东海岸,出现了森林景观。

2)生物:海洋生物的分布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理化性质有关,海流通过影响海水的理化性质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分布,比如形成的海洋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补给流营养物质上浮也会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海流还对鱼类的回游和繁殖有作用,利于鱼类的繁殖。

3)航运:海流除了影响航速之外,还会改变航向。

4)军事:军事方面,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正是借着北太平洋暖流带上升的水汽,而避免被美军提前发现。

二战中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德国潜艇利用海流的力量躲过了英国人。

海浪的影响:
1)形成了多彩的地貌:
如:海蚀地貌(基岩海岸)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海积阶地;海积地貌:泥沙横向运动,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坝离岸堤、泻湖海滩、沿岸堤;泥沙纵向运动充填式海滩(海湾)沙嘴(含拦湾坝)连岛沙坝
2)海浪发电:最近,葡萄牙海域装置了一套海浪发电系统-Pelamis(借用希腊语中的“海蛇”)。

我们有望利用这种装置进行海浪发电。

3)对海上航行:海浪对舰船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海浪能使舰艇摇摆,难以保持航向,影响编队航行和作战。

大涌又会使在浅水区活动的舰艇抵触搁浅使受损舰艇加剧倾斜进水、加速其沉没。

所以海浪是影响舰艇航行的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综合分析,海浪可以对舰艇产生如下影响:海浪增加舰船航行阻力,降低航速。

当舰船航行方向与波浪方向平行时,舰船将产生纵摇。

当舰船航行方向与波浪方向垂直时,舰船将产生横摇。

舰船摆动的大小除与波高的大小有关外,还与波浪的形状有关。

舰船摇摆,不仅影响舰船自身的安全,还会使舰员晕船呕吐,难以安眠,直接削弱人员战斗力。

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舰船武器也难以发挥作用。

4)军事:海浪对雷达和各种信号观测有影响,海浪对潜艇活动区域,海浪对潜艇隐蔽性,海浪对潜艇武器都有影响。

海浪对登陆作战,对封锁战役,对反潜作战也有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海浪发展军事。

5)海浪灾难:海啸等灾难性的海浪对人类有重大的影响。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主要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

例如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会引起船舶横摇、纵摇和垂直运动。

横摇的最大危险在于船舶自由摇摆周期与波浪周期相近时,会出现共振现象,使船舶倾覆。

剧烈的纵摇使螺旋浆露出水面,使机器工作不正常而引起失控。

海啸带来
的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也不容忽视。

潮汐:
潮汐是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水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它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历史上就有许多成功利用潮汐规律而取胜的战例。

1)发电应用:如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
2)军事:战役的利用,比如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的大军舍弃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选择了鹿耳门水道。

鹿耳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不仅狭窄且有荷军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军此处设防薄弱。

郑成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攻其不备,顺流迅速通过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直奔赤嵌城,一举登陆成功。

3)航运:潮汐涨落对海洋航运事业至为重要。

世界上许多浅水港口,诸如我国的上海,英国的伦敦和德国的汉堡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潮汐而存在的。

巨型的远洋航轮,只有利用涨潮时的较高水位,才能进出海港。

倘若月球一旦停止对地球的引潮作用,那么,这些海港将减低或丧失他们在海运上的地位。

4)水产养殖:人们利用潮汐现象,张网捕鱼,引水晒盐,利用广阔的海涂,发展水产养殖事业。

第二题:用潮汐静力学理论解释潮汐的形成。

假设地球表面都被海洋所覆盖,而且海面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持与重力和引潮力的合力处处垂直。

这种理想化了的海洋潮汐,称为平衡潮,地球为一个圆球,表面被等深海水覆盖;海水没有粘质性、没有惯性;海水不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

考虑引潮力后的海面变成了椭球形。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表面相对于椭球形的海面运动,这就造成了地球表面上的固定点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而形成潮汐。


(太阳平衡潮的类似公式)
推导得潮汐类型与纬度密切相关。

赤道-半日潮,两极-全日潮
根据公式:
推导高度
出现了潮汐的不等现象1)日不等现象(月球的影响)半日周期与日周期2)半月不等现象(月+日的影响)朔望大潮和两弦小潮3)月不等现象(地-月椭圆轨道)月球近地点的月变化4)年不等现象(地-日椭圆轨道)地球近日点年变化5)多年不等现象(多年周期)月赤纬18.61年的变化周期,月球近地点8.85年的变化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