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二)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资料整理:青绍堂(福州屏东中学)说明: 1.应广大参加初中历史学科会议与会代表的要求,将青绍堂老师发言内容放在网上与初三老师交流。

2。

本份材料仅代表整理者的个人意见,只供交流。

3.本份材料是依据2006年考试说明要求制作的,因供2007届考生使用的考试说明尚未出台,在新考试说明出台后,应依据新的考试说明进行完善。

4.本份材料不完善之处,请大家自行补充调整。

5.除关注三套版本共同点外,还应关注自己使用的教材版本对考试大纲规定考点的表述。

[黑色字体为三套版本教材表述相同(相近)之处,红色字体为北师大版的表述,蓝色字体为人教版的表述,绿色为地图出版社的表述]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内容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试说明】A.识记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B.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C.运用评价唐太宗。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同点)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吸取隋亡的教训;善用贤能,虚心纳谏(魏征);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画像”。

(北P10)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唐律疏仪》。

(人P8)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地P8-9)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认识到,皇帝与百姓是舟与水的关系,皇帝好比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2、武则天(共同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注重选拔贤才。

“武则天画像”。

(北P14)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人P9)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地P10)统治期间,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3、“开元盛世”(共同点)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人P12)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

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P15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地P13)唐玄宗登基后,经过君臣努力,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

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憬等为宰相,裁汰冗员,强调以才以功授官,注意考核地方官,尤其基层县令的政绩。

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统治前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史称“开元盛世”。

4、科举制(共同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

(北P20)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人P17)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地P20)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的优劣。

5、唐与吐蕃的关系(共同点)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多次向唐求婚。

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北P27)吐蕃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小字)。

P28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P29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外甥”,称唐朝皇帝为“舅”,与唐“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立“舅甥会盟碑”(小字)。

(人P2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P24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

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地P26)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P28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密切汉藏两族联系,推动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表称唐朝皇帝为“舅”,与唐“和同为一家”了。

6、遣唐使(共同点)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北P32)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P29)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地P33)中日两国隔海向望,一衣带水。

日本派往唐朝学习的使者叫做“遣唐使”。

遣唐使回国后,参照唐朝制度改革日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许多习俗习惯也仿照唐朝。

7、玄奘西行(共同点)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

“玄奘画像”。

(北P35)“玄奘西行路线图”。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小字)。

(人P31)玄奘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地P)“玄奘西行路线图”。

玄奘回国后开始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

他的译文流畅优美,忠于原意。

有些专有名词如“印度”,就是他翻译时确定下来的。

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

8、鉴真东渡(共同点)唐玄宗时,接受日本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鉴真雕像”。

(北P33)“东渡示意图”,“日本唐招提寺图”。

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P30)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地P33-34)“东渡示意图”,“日本唐招提寺图”。

鉴真广泛传播我国的佛学、建筑、医药和艺术等文化成就,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考试题选]例1: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用贤才,虚心纳谏。

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国力逐渐强盛。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指皇帝),水所以比黎庶(指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填一填:材料一中概述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_。

(2)想一想: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 -------------------200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考卷例2: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

你认为恰当的应该是()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湖南株州市2006年中考历史考卷例3: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集聚地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00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试卷二、经济中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内容标准】(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试说明】A.识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共同点)农业:水稻“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陶瓷业;商业:城镇、“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市舶司。

“交子图”。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

两宋时期,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人P)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地49)唐朝中期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又一次大量南迁。

人口南迁,既增加了劳动力,又引进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南方农民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统一蒙古和建立元朝(共同点)成吉思汗画像;铁木真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政权)建立。

忽必烈继承蒙古汉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北P75-76)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蒙古贵族为了争夺财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