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畫——山水卷山楼绣佛图明卞文瑜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
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
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
远山如黛,轻岚浮动。
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
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双树楼阁图明项元汴纸本墨笔纵6.6厘米横3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项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画家。
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
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
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
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
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桐阴寄傲图明项德新纸本水墨纵57.2厘米横27.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
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
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
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
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
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吴中十景图明李流芳金笺本墨笔纵27.7厘米横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
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
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
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
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
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梧桐秋月图明宋珏纸本设色纵82.4厘米横3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宋珏(1576—1632),明代书画家、篆刻家。
字比玉,号荔枝仙。
福建莆田人。
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
工书画。
他写山水树石行笔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之风。
这幅画写皓月当空之夜,梧桐高耸,树影婆娑,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正在晤谈。
整幅作品构图简率,章法简洁,用笔虽简而意态丰盈,意境清雅,富于诗意。
画面上色彩清淡,表现了清幽的意境。
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其诗为:“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
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
山楼对雨图明宋珏纸本设色纵82.57厘米横27.4厘米故宫博物藏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
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书画合璧图明张瑞图纸本墨笔每幅纵34.7厘米横2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
张瑞图也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黄公望。
《书画合璧图》用笔颇有灵气,画面上山石、树木、楼阁、村舍皆刻划严谨,画境富于古意。
该书画册为纸本,共11页,书及款7页,墨笔画4页。
其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
每页均有题句,其中两页录《归去来辞》句,其书分别为行书《乐志论》及“果亭山人瑞图”款;行书“归去来辞”。
日濯清泉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152厘米横53厘米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
”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
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秋林平远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61.5厘米横6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
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
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幽涧鸣泉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214厘米横90.5厘米恽向(1586—1655),是明代画家。
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
武进(今属江苏)人。
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
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
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
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松风斜照图明关思绢本设色纵158.7厘米横50.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关思,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思,更字仲通,号虚白。
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他所画山水,苍秀奇崛,是“吴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构图繁密,到晚年时的作品简笔粗疏。
此画描绘的是夏日溪山阳光斜照,远处高山耸峙,山间泉水淙淙;近处林木葱茏,掩映着草堂数间,中部湖水水平如镜。
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松以双勾,其画风近似吴门画派,而又自己的变化。
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清齐虚蔽小栏杆,六月松风洒面寒,步到西边桥外看,一山斜照瀑长湍。
”仿张僧繇山水图明蓝瑛绢本设色纵177厘米横91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蓝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
一生以卖画为生。
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
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
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
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
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白云红树图明蓝瑛绢本设色没骨青绿此画画面前景以平远构图,画山间水畔的村落,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绕。
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关系。
树木的轮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
树木的枝叶工整细致,有宋画的风致。
白云以花青和白粉晕染而成。
蓝瑛的没骨重彩,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装饰美感。
江皋话古图明蓝瑛纸本设色纵169.4厘米横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
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
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
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
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郑州景物图明文从简纸本墨笔纵98.2厘米横3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从简(1574—1648)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文徵明的曾孙。
山水画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学王蒙、倪瓒,爱用枯笔皴斫,稍有变化。
《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
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怀古图明杨补纸本墨笔纵26.7厘米横3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杨补(1598—1657)明代画家。
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
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
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
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
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
山水花卉图明倪元璐绫本墨笔纵39.3厘米横65.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
倪元璐喜欢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
此图册共八开,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开。
第一开描绘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钓,但见江水浩淼,笔简意远,耐人寻味。
第二开表现的山村欲雨的景色。
虽为米家山水,但笔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浓淡不同的墨点和墨色,渲染坡坨层林,留白处宛如浸漫于岭间的云霭。
用简略的线条勾出村屋数幢,笔墨具备。
山水图明项圣谟纸本水墨纵56.5厘米横31.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他的祖父是项元汴,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画家。
伯父项德新也善画。
此图画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笔意,画面近处,孤松高耸,枝干遒劲盘曲,笔致劲秀,用墨雄浑。
远处山石疏简空灵,用墨苍劲。
整幅作品气韵天成,风格清隽。
画的左上角有五言诗一首:“林下两高士,清谈销日长,不知尘外客,逐逐自多忙。
仿石田先生笔,项圣谟。
”放鹤洲图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剪越江秋图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
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
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
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
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
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