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1

《沁园春·长沙》1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沁园春·长沙》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挥斥.()漫.江() 遒.劲() 灰烬.()曙.光() 摇曳.() 惆怅.() 憎.恨()1.答案: gěchìmàn qiújìn shǔyèchàng zēng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竟自由()漫江壁透() 万户候()浪扼飞舟()2.答案:竟—竞壁—碧候—侯扼—遏3.成语积累。

(1)指不寻常的年月。

主要适用于时间。

()(2)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是一个褒义词。

()3.答案:峥嵘岁月风华正茂4.填出下面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名称:词最初叫“________”“________”,后来也称“________”(如《东坡乐府》),也有叫“________”的,一般叫“________”。

(2)词牌:原是词的________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

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等。

4.答案:(1)曲子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2)音乐曲调沁园春水调歌头二、课文探究导引: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2.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答案:(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角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3.“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一般来说,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

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

写的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运用了对比手法。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3)语言极富表现力。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等。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课时编号:001 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主备人:备课时间:2010年8月30号使用时间: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巩固案(教师版)课题:《沁园春·长沙》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过关: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寥.廓戮.力廖.姓家族寥.寥无几B.劲.旅遒.劲.疾.风劲.草劲头十足....C.稠.密啁.啾风流倜.傥未雨绸.缪D.悲怆.苍.茫羽扇纶.巾呼天抢.地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读liáo,lù,liào,liáo;B项分别读jìnɡ,jìnɡ,jìnɡ,jìn;C项分别读chóu,zhōu,tì,chóu;D项分别读chuànɡ,cānɡ,guān,qiānɡ。

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书生义气挥斥方遒春风和煦指点江山B.鱼翔浅底浪遏飞州无与伦比漫江碧透C.生机盎然独立寒秋携来百侣万类霜天D.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层林尽柒万山红遍答案:C 解析:A项“义”应为“意”;B项“州”应为“舟”;D项“柒”应为“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____丑恶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2)当蜘蛛在房檐结成网时,我却因一时______而破坏了它。

(3)学《沁园春·长沙》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多地______作者的资料。

A.抨击意气搜集B.批评意气收集C.抨击义气收集D.批评义气搜集答案:A 解析:“抨击”与“批评”程度不同,前者程度重,后者程度轻。

“意气”指偏激、任性的情绪;“义气”指看重情谊而替人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搜集”与“收集”使用范围不同,前者是短时间内的积累,目的性强;后者是长时间的积累,相对前者而言,目的性弱。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答案:D 解析:按照“时间—地点—所见景物”的顺序排列。

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为____________,地点为___________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______”,表现了战斗者__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重阳战地战地黄花香喜悦6.“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__。

答案:宇宙的广阔天地广阔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

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9.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象这是词人登高望远所见。

B.“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

C.“黄花”,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

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怀。

答案:B 解析:B项“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未表明“伤感之情”,而是一种乐观精神。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2)__________________,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3)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答案:(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天若有情天亦老 (3)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6题。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注: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极目....:..楚天舒: (2)胜似闲庭信步(3)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4)天堑变通途..:答案:(1)尽眼力去望最大可能的视域。

(2)在清静的院子里随意散步。

(3)宏伟的规划。

(4)通畅的道路。

12.请分别概括出上下阕的大意以及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阕:写游泳所见、所感,抒写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下阕:写改造、开发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快速建设国家的殷切期望。

思想感情:通过写畅游长江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我国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展示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13.作者联想丰富,调用了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请说说这句话的原意,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这个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原意:孔子在河边说道: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啊!内容方面的作用:作者赋以新意,激励自己也激励人民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国家建设。

结构方面的作用:绾结上下两阕,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作者想象瑰奇,活用了长江沿岸“神女峰”的神话故事,写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大意及其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大意:那巫山上的神女我料想还会健在,(她看到这巨大的变化)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

作用:这两句以绮丽的想象,化用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以非常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了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课题:《沁园春·长沙》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