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影像诊断5
平扫: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水样密度灶,壁薄而均一 内有多发小囊(子囊),密度常低于母囊 内层囊壁破裂,出现双层囊壁 囊壁可见钙化(常为外层)
增强 无强化,并发感染则囊壁环状强化
肝囊型包虫病:合并感染,腹腔内种植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
原发性
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腺瘤 局限结节性增生 脂肪瘤、髓脂瘤 血管肌脂肪瘤
常规对比增强扫描:只能观察肝脏门静脉期或平衡期的 CT表现,肿瘤表现不规则强化,对比增强密度低 于周围 正常肝密度
肝顶部结节型肝癌
肝巨块型HCC,门静脉右干瘤栓
肝巨块型肝H癌C伴C门,静门脉静瘤脉栓瘤栓
巨块型HCC:动-静脉瘘形成
巨块型HCC:外突型
巨块型HCC 肝内转移
肝癌下腔静脉瘤栓延伸至右心房和右心室
肝周围胆型管胆细管胞细胞癌
肝左叶胆管细胞癌
肝转移瘤
❖ 病理与临床
常见,可经门V、肝A或淋巴道转移 原发瘤,常见结肠癌、胰腺癌、其次乳腺癌、肺
癌、肾癌、卵巢癌 常为多发,少数单发; 常为少血性,部分多血性(肾、胰岛、乳腺癌、
恶性嗜铬细胞瘤、黑色素瘤)
肝转移瘤
❖ 平扫
多发或单发,边界清或不清,多为类圆形 密度低于肝实质,中心更低密度(牛眼征)常见于消化
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或血栓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巨大血管瘤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 肝内少见良性病变,为肝内血管先天畸形造成周 围肝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形成结节
❖ 平扫: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肿块,中央可有低密 度瘢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分布的分隔
❖ 增强: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扫描,动脉期肿块 明显均匀增强,静脉期密度逐渐下降呈较低密度, 中央瘢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分隔纤维无强化
❖ 大多数无特异性表现,中央瘢痕组织和放射状分 隔为其特征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腺瘤
❖ 中年女性占绝大多数(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 良性肿瘤,肝细胞构成,有包膜;
瘤周肝细胞脂肪空泡变性; 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梗塞,偶可恶变;
❖ 肝内低或等密度肿块,周边可有薄环状低密度影;合 并近期出血,不规则高、等密度灶;坏死有更低密度
临床表现由肾病变所致,腹块,高血压,血尿,肾衰 平扫:众多散在多发、大小不一水样密度灶,边缘光滑
锐利,双肾多发类似病灶 增强 病灶无强化
肝、肾多囊性病变
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细粒棘球蚴致囊型包虫病
病理:较大囊,囊壁外层为纤维性反应层,内层分为周边角 化层和内面胚层,可形成子囊、含头节。子囊与母囊相连或 分离。内、外层囊壁可分离钙化
肝细胞癌
❖ 增强
结节型:动脉期明显均一、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门静 脉期转为低密度
块状型:动脉期明显斑片状不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迅速下降
门V 腔V瘤栓:受累血管无强化,血管壁强化 平衡期肝实质密度持续上升而肝癌密度持续下降,肿
瘤密度又回到原来的低密度状态
肝细胞癌
❖ 增强
动态CT分别测定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可见肝癌 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反映肿瘤内对比剂“快 进快出”的特点
Budd-Chiari综合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
❖ 平扫:肝实质内境界清楚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 增强:方法动态扫描,延迟扫描,两快一慢
典型表现:早期肿块周边出现斑状、结节状增强灶,随 时间延续互相融合,向中心扩展且密度逐渐下降;延迟 扫描,整个肿瘤密度均匀,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密度, 概括为“早出晚归”
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均匀强化,小于2cm 较大海绵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
❖ 多血供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迅速变为等、低密度
肝腺瘤
胆管细胞癌
❖ 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 平扫:边缘不清低密度肿块,有时可见钙化灶 ❖ 增强:早期肿瘤多表现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对比增
强有随时间逐渐增加趋势,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平 衡期和延迟扫描肿瘤增强逐渐明显 ❖ 肿瘤靠近肝门时周围可见扩张胆管或包埋胆管 ❖ 肿瘤附近肝叶、肝段常见萎缩
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Biblioteka 内胆管癌 淋巴瘤、肝母细胞瘤 血管肉瘤
继发性 转移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常见,尸检报告发生率4% 女性多见,占70%,多发者占1/3 病理上,常为3~5cm,大者占据肝段、肝叶,由众多大
小不等、衬有内皮血管间隙构成,间隙间有不等量纤维 组织,中心部位为主 临床上,无特异症状。慎用活检
脂肪肝
❖ 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
弥漫性脂肪浸润:全肝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 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局灶性脂肪浸润: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CT值测量低于正常:正常肝脏密度高于脾,如肝与
脾CT值之比小于0.85,可诊断脂肪肝
❖ 增强:肝脏强化程度低于脾,肝内血管在 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无受压表现
肿瘤很小发生囊变,表现壁厚薄不一囊状瘤灶 多血供转移瘤,类似肝癌“快进快出”表现
肝多发多血供转移瘤
结肠癌肝转移
肝脾囊性转 移瘤卵巢癌
转移
肝细胞癌
❖ 病理分型
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弥漫型 :结节较小,密布全肝,类似肝硬化
肿块型:肿块直径>5cm,形态不规则 结节型 :肿瘤直径<5cm,类圆形 小肝癌 :单一结节,直径≤3cm或二个结节瘤径之和 ≤3cm
脂肪肝,肝岛
肝脓肿
❖ 化脓性肝脓肿
病理 炎症→坏死、液化→脓腔 脓肿的大体解剖:
坏死区——低密度 肉芽组织—强化环 水肿带——低密度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强化
化脓性肝脓肿
❖平扫:早期—局部低密度,边界不清,胆管积气 形成期—低密度区内多发更低密度,“花瓣状” 成熟期—融合成大的脓腔,密度略高于水
肝细胞癌
❖ 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肿块,有完整包膜者肿块边缘清晰光滑。肿块 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等密度或高密度
❖ 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界不清 ❖ 巨块型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合
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现高密度灶。有 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 静脉受累:门V 、肝V及下腔V,增宽密度减低 ❖ 转移: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腹膜转移,腹水
1/10~1/5内有气体,脓肿壁形成 合并包膜下脓肿、肝外脓肿、胸腔积液
化脓性肝脓肿
❖ 增强:
动脉期脓肿周围正常肝实质由于反应性充血呈轻度一过 性强化
早期—病变区楔形或斑片状强化 形成期和成熟期,脓肿壁强化,
呈“簇状征”、“靶征”和“双靶征”
细菌性肝脓肿:双靶征
细菌性肝脓肿
肝囊肿
❖ 孤立性肝囊肿(单纯性肝囊肿)
道肿瘤转移 脂肪肝基础上,可呈等、高密度灶 可有钙化灶,粘液结肠癌 囊性病变、薄壁,见于卵巢、胰腺囊腺癌
肝转移瘤
❖ 增强
大多数为乏血供性,对比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不规则 边缘增强,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增 强,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
肿瘤中央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 为稍低密度水肿带,构成“牛眼征”,常见于消化道 来源转移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薄壁,内衬上皮,
外覆纤维包膜,内为浆液
单发或多发,数毫米至20厘米
平扫:圆形或卵圆均一水样密度灶(0~15Hu) 边缘光滑、锐利,无囊壁显示
增强:
病灶无强化
肝囊肿
肝右叶囊肿占据右肾上腺区
肝囊肿破裂
肝囊肿
❖ 多囊性肝病变(多囊肝)
遗传性病变,常并肾多囊性病变;病理与孤立性囊肿相 同
左上腹肿物 原发肝细胞癌
巨块型HCC栓塞治疗后
肝脏结节破裂,腹腔积血
肝硬化合 并HCC
肝硬化合 并HCC
肝静脉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 )
❖ 平扫:肝大、密度不均(周边低,中心高, 自下腔静脉向外扇形分布) 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 脾大,腹水
❖ 增强:动脉期,肝中心斑片状强化 门脉期,周边强化 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