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总结
根据学院骨干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安排,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改革课题组,以教高〔2006:!14号文件和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构建了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体现了物流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现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概况
根据学院骨干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主要包括“三共建、三融合、三阶段、三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8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四项主要任务。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为贯彻教高〔2006〕14号文件和16号文件精神,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落在实处,建出特色,我们加强了计划组织工作。

一是对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建设任务进行分解,从整体上对我系骨干院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出了统一安排;二是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组成了“三共建、三融合、三阶段、三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项目组、“课岗融合、学战融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了责任人,调动了项目组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成立了由物流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物流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奠定了基础;四是项目办制定了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文件,明确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的标准、建设的方法,解决了前期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认识不清的问题。

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形成了校企业合作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为保证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保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要,适应内陆物流的发展,我们与宁夏交通物流港、众一物流、港通物流、新华东桥电器物流配送中心、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百良田仓储配送中心、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医药配送公司等15家企业的一线职工一起积极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模式,开发过程见下图。

2、构建了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体现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了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完成了宁夏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设置调研,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主要面向流通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生产物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运用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货运代理等技术,立足于物流业务开发岗位群、物流仓储岗位群、物流运输岗位群、物流终端配送和销售配送岗位群中的操作和基层管理岗位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和未来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第二、对物流管理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进行调査分析,将项实际工作归纳、凝练为物流管理的8个行动领域。

第三、对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与知识、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完成了知识的解构、重构和学习领域转换。

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
专业调研
工作任务分析
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情景开发 项目评估 颁布实施
开发主体
工作成果
了基于工作流
程和工作岗位
的物流管理专
业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
职业行动领域
设置了工作过
程导向的课程
名称,并按照由
简单工作到复
杂工作、单一工
作到综合工作
的工作过程,设
置了职业素质、
专业核心学习
领域两个模块,
形成了体现职
业行动领域工
作过程、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
职业成长规律
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职
业素质培养逐渐过渡到物流职业认知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作业能力培养,
即满足学生初次任职岗位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学生职业成长的工作要求。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第五、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学分制教学方案
通过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我们构建了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解决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什么人?需要什么课程来培养?课程如何排?课程如何教?课程如何学?”'五个核心问题,基本体现了宁夏地区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所对应的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3、完成了 8个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领域描述及课程标准的编制。

4、2门区级精品课程立项,4门院级精品课程在建并建成课程网站,基本上提供了学生学习所需的全部教学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精品课程列表
5、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体系。

在学院质量保障体系框架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成立由系部教学督导小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顶岗实习监控与评价体系构成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评价、考核提供保障,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三、特色与效果
1、实践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形成了与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相契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保证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保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适应内陆物流的发展,我们针对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将物流企业管理实际工作归纳、凝练为物流管理的7个行动领域,对每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完成了知识的解构,并根据工作内容关联程度、知识与学习的递进关系,对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重新进行排序,完成了知识的重构,实现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课程的整体设计与物流企业管理实际工作相契合,并增加了与宁夏特色物流和内陆物流相对应的区域性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集装箱运输》等课程,突出了教学服务物流企业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2、 8个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领域围绕完成每个工作环节相应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再现物流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突出了学习的职业性。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内容设计。

从实际的行业需求中重新定位专业的发展,围绕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及时确定课程培养的方向和课程内容,修改课程标准,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

基本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形成五个
综合实训项目的课程体系框架。

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突出实践教学。

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50%,其中整周实践达到28周,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达到或超过50%,每门课程必须通过实训项目设计,保证有30%的时间是实操,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2500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超过1700学时。

3、基本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基本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学习主体、不同的学习情境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采取了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并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头脑风暴法等学习方法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需要和能力要求,基本构建了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适用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大胆偿试改革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

遵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要求,改革了以往考核评价体系,从只注重结果性评价逐渐过渡到注重过程性评价。

针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及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效果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为主导,突出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以往单一的只注重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知识的社会适应性和工作岗位的适用性,即对学生的评价应紧紧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需要和能力需求来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综合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资源库建设
要建物流元素库,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物流中的所有元素,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收集大量即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的图片、流程、行业标准、活动记录、视频等企业第一手资料,要整理加文字说明、这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

由于专业教师教学教研、科研、项目任务繁重,影响资源库建设。

(二)特色教材使用、推广需要时间
教材已完成,正式使用也已到明年,教材使用记录、学生反馈、同类院校推广还是问题。

(三)课程网站需要完善
因为学院网站未开通,目前还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使用,部分教学资源还需要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