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的数量变化--增长曲线

种群的数量变化--增长曲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全章复习
种群的数量变化--增长曲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区别种群的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2.能力目标
能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2)认识研究种群动态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种群增长的影响。

二、教学手段
(1)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并进行应用。

四、教学步骤
(一)知识回顾
(二)知识应用
1、如图,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
是()
A. 曲线X在理想条件下出现
B. 在曲线Y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
型曲线
C.若自然状态下曲线Y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总结:考查J型和S型曲线的基本特征。

(基础题)
2.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
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总结:λ值的考察。

λ>1,种群数量增加;
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0<λ<1,种群数量减少;
λ=0,该种群在下一年灭绝。

3.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

B.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

C. 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总结: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1)b点应用: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 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2)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3)K/2值的应用:
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综合应用)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的特征。

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增
长曲线是,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
阴影部分表示,影响种群
密度的因素
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