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河北保定市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下第二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部分1. 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

上述做法A. 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B.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C. 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D. 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西汉政府让富商迁徙,一方面是加强对富商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商业发展的抑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涉及富商而不涉及权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富商迁徙和官僚政治的创建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是有益于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而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就瓦解了,但还是深深地影响到后世。

故本题答案选A项;这几次分封,没有促使中央集权的强化,也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不选BC;D项不选,题干反映的是利用宗室造成了反动,不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3. 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理”C. “格物致知”D. “T商皆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既要知又要行,即知行要合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外无理”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T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A. 区域经济差异B. 列强侵略深入C. 抑商政策松弛D. 国内政治形势【答案】D【解析】185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清政府恢复不了长江水道的畅通,就不得不放弃封建专卖的“淮盐行楚旧法”,而承认“私盐”的合法化,故D正确;A、C不是主要因素;列强侵略势力还没有深入湖北地区,B错误。

5. “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A. “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 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C. 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D. 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答案】A【解析】“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体现出“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C.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答案】B.........【名师点睛】《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最早探索,苏联在农业方面的做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并非材料的主旨。

7. 有学者说:“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这说明A. 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B. 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C. 政府“规范”过于理想化D. 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并没按照预定的规范进行实践,这就说明了民主实践是很关键的,事关政权兴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实践而非民主理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实践的重要性,未论述民主发展与政权保障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表明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 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 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才能享有这些权利意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反映了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通过,“一国两制”构想尚未付诸实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尚未建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港人治港”原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 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B. 物质富足,精神白由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寡欲、无所求,和清心寡欲是吻合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物质富足等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是人文精神代表,不服从神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 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称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

对此正确认识是A. 杰斐逊拒绝1787年宪法B.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C. 美国政治是假民主真专制D. 总统其实就是君主【答案】B11.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即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

这一数据可以用来探究A. 美国经济“滞胀”的原因B. 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原因C.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D.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的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随着经济滞涨,美元不再坚挺,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逐渐崩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数据可以用来探究美国经济“滞胀”的表现而非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数据可以用来探究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危害而非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并未丧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

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

这表明A. 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B. 美苏争霸开始进人了太空领域C. 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D. 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苏联在宇宙探索领域成果辉煌,令美国震惊也表明了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已经占据了优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美苏争霸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一直提倡道德至上的,推动唐宋之间意识中道德至上的倾向的发展之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唐室既衰,兵戈四起,讲学之涂,泯焉歇绝……宋大夫伤人心之陷溺,念祸乱之浸寻,乃薄词翰为末技,恩践德于圣门。

”但实质上则是社会体制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全面提升,使得有更富裕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行政系统的扩展,即所谓的专制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这为道德要求的强制性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运转这个系统所需要的大批官吏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才定了型……——摘编自陈刚《宋明理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流弊》材料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重视道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1)原因:旧伦理道德的破坏;士大夫的责任感;社会变革使某些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需要形成道德共识;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风气变化。

(2)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儒学治国理念受到挑战和质疑;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推动。

影响: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关系: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改造,适应了社会主流的需要,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而明末清初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儒家文化与时俱进,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保守,又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明理学重视道德的原因主要从旧道德的被破坏、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论述。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推动等多方面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