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1、‘文化’中的‘文’的本义是:花纹。
2、《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中的文是指:品德。
3、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现代学者钱穆认为广义的“文化”是:长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5、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6、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7、我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8、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是属于文化现象。
9、由中国境内56个名族构成的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
10、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国名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11、任何一种名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名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
1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3、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4、《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和人文分别指:自然现象和规律及社会现象和规律。
15、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分别属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范畴。
16、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相适应。
17、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的学科有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名族文化学。
18、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
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
19、文化事象包括: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0、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人们观察出的文化现象包括: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21、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两者分别称为文化事象的类型性和变异性。
22、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采用四分法,可分为:生活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25、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是文化事象。
26、“化”的本义是改易。
27、宫廷文化属于上层文化。
28、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29、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都属于国别文化。
30、文化政策包括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
31、农具、陶器、雕塑、绘画、典籍都属于广义文化产品。
32、上层文化包括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1.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3.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4.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最高的高原是西高东低。
5.吐蕃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6.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7.青藏高原因为离印度比较近,所以佛教文化非常兴盛。
8.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9.历来有“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山西。
10.灵渠开凿于秦朝。
11.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12.历史上中国的灾荒发生的总趋势是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大。
13.古希腊文明是地中海半岛和岛屿上的文明。
14.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15.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16.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重心都在不断移动,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西南移动。
17.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18.中国文化发展迟滞真正开始于元明清时期。
19.最早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的说法的著作是《尚书》20.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21.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多出现在三晋之地。
22.中国实现文化大统一的朝代是秦汉。
2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24.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25.儒家思想发源与齐、鲁两国。
26.被司马迁称为有“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关中之地。
27.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近5000万棵梧桐树和棕树、漆树的皇帝是朱元璋。
28.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区田法。
2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经营观念的出现。
3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思。
31.“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出自《齐民要术》。
32.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形成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
33.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
34.从唐代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是大运河的偏南一支。
35.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36.“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出现在唐宋时期。
37.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和无人。
38.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
39.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可分为江汉平原、番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40.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最常见的灾害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冰雹。
41.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备荒、救荒。
42.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43.秦汉以后,蒙古高原居住的民族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44.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部高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5.汉武帝时期,为了提高单位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和代田法。
4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47.水利的兴修受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影响。
为保证漕运畅通,严禁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运河沿线支流灌田。
到宋元时期,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全面萎缩。
48.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
49.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
50.中国古代的森林乱砍乱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5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第二个温暖时期。
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第三个温暖时期。
52.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西南夷。
53.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是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54.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清代后期。
55.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56.《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好祀鬼神、尊崇道教、有张鲁之风。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知道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
3.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
4000年左右。
4.氏族制度形成于新时期时代。
5.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陶器的制造。
6.快轮加工陶器在迎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7.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的。
8.考古学家在凌源、建平两线交界地区发现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
9.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10.“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1.考古工作者近年在阳的西水坡45号墓地中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鹿图案,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巫师的墓葬。
12.《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敬授民时”。
1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起源于夏代。
14.夏文化的特征是尚忠。
15.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发生在夏代。
16.从夏代开始,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1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1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19.殷人好鬼神,他们祈祷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2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21.周朝实行分封制,其治下有许多诸侯,其中部分商人后代的封国是宋国。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邑,开始了东周时代。
23.在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作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24.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范围的派别是佛家。
25.提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生”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著作是《大学》。
26.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27.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之祸的法家人物是商鞅。
28.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9.在诸子百家中,提出“兼爱”、“非乐”、“尚贤”的意想流派是墨家。
30.主张“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名家代表是登析。
31.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
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32.汉武帝时期,中原对匈奴战争中,进行过三次大的战役。
这三大战役是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33.郡县制建立于秦朝。
34.著名的“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
35.最高权力著称“皇帝”开始于秦朝。
36.在汉代察举的科目中,重视才能的是茂才。
3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西周。
38.代表汉一代文章的大赋是《七发》的延续,其作者是枚乘。
39.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40.东汉时期,钟长统写了《理乱篇》,把秦汉以来的历史总结为从大乱到小乱再到大乱的循环。
41.公元265,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