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鉴前之弊 大势所趋 统治之需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义
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期 以进士科为主,命题写作诗赋
自由报名,差额录取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 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 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 度不公……即使是最贫贱 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 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 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 位上。
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地主豪强和节度使占有大量土 地)
3、税目名目多(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
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 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据“探究与拓展”讨论与思考 两税法存在些什么弊端?
1.没有全国收税的统一标准,百姓负担轻重不均。
劳
实
货
役
物
币
汉代 魏晋【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田租、人口税、更赋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唐初
租、庸、调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租
庸
调
粮食
劳役
绢帛
租调制
原因: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租(缴纳粮食) 调(缴纳绢帛)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 政府交纳粟二石,帛 或布一匹
朝代
夏商周
战国至秦 汉
魏晋 隋唐
选官制度
世官制度
“以客出仕”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两汉时期——察举制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 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 光元年(公元前 136)冬十一月,初令郡 国举孝、廉各一人。
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 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随事俯仰…… 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 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 以还,遂成卑庶。
3.隋唐时期——科举制【创新】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科举制?
皇帝
中朝
尚
侍
常
书
令
中
侍
外朝
丞 相
御史 太 大夫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东汉时期
皇帝
内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曹 吏部曹 民曹 客曹 二千石曹 中都官曹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草中 执尚 审门 拟书 行书 议下
吏户礼兵刑 工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
1.什么是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 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
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直接 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出现了什么问题?
1、租庸调制的破坏(土地兼并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
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
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2、土地兼并严重(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
——胡适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就整体 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 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 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 和行政管理专家。……科举制度 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 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 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 的社会面开放。
——余秋雨《十万进士》
科举制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家庭状况:祖辈贫农,孝敬父母 个性:聪明好学,人缘极好
学历:《四书》、《五经》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梦想:获得高官厚禄,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 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 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2.各类加征对两税法的破坏
3.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隋唐制 度的变 化创新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两税法
——赋税制度最具开创性的一次变革
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采用这种方法选 拔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 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 ——英国人英格尔斯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趋向公开公平
汉朝
趋向严密科学
魏晋南北朝选官权利从地方收归中央
隋唐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西汉:内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度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