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非常实用的课件
3、想象的或者未来之境。这 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 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 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 其乐。
诗歌中的“虚”表现为:
1、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经历 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3、想象的或者未来之境。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虚笔的作用
• 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意境; • 一方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梳理探究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考纲解读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①掌握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技巧; ②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路。
诗歌中的“虚”与“实”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 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虚实相生,使读者在一首 思考一下:两首诗的虚与实分别是什么? 虚实对比,表达了 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不同 它们的虚实关系是否一样? 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空间的两幅画面,更好地 表达了作者思念的深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再现了火烧赤壁 一尊还酹江月。
诗歌中的“实”,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诗歌中的“虚”,指对主观心象的表现。
知识回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雨霖铃》
1、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诗人 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 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满关山。
①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 请简析本诗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艺 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 术手法的?有何作用?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②三、四句将“梅花落”的曲名拆用, 构成一种虚景,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③虚实交错,相辅相成,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 构 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这一史实。显然 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人说? 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 寂寞的心情。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 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 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尝试总结:
“虚”与“实”的关系及作用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 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表达诗人 的某种感慨。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互 相映衬,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或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或是烘托出某 种气氛。
望江南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 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 简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①本词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②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 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 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 ③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①主要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实写,表达自己远离家人,身居客 舍的孤寂凄然之感;后两句虚写,想象故 乡亲人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③虚实相生,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 抒写的更加婉曲含蓄。
本节回顾
•如何判断诗歌中的虚与实; •明确虚实关系及作用; •规范答题步骤。
作业
题阳关图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从表达技巧上分析此诗。
诗(词)中如何运用虚实结 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的规范格式:
①指出手法; ②点明虚实; ③分析关系; ④明确效果。 (⑤分条作答!)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 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