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
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
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
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
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
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
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
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牢固。
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
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
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
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思想内容概括】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
”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
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
“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与政治和人生有关。
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
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
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
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
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
“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
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艺术特色举要】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
首先,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
其次,语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第三,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思考练习
一、认真研读课文,说说本文都体现了老子哪些哲学思想
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
二、古代汉语中,“之”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指示代词。
这。
3.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
4..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请据此判断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3)
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1)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4(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好名声。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