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7课《军神》二、教材分析:《军神》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身上的人格精神”。
《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忍痛接受七十二刀,以自己的钢铁般的意志赢得德国医生赞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三、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四、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品读探究、小组合作、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军神”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分析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2、难点——体会领悟“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3、教学突破——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学生也动脑筋思考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叙述语言,进而抱我“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七、问题预设: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说他是会说话的钢板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ppt课件;刘伯承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刘伯承资料;排练课本剧。
九、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谈话导入1、引入课题:师生谈话,区别“神”和“军神”,引入课题。
2、介绍刘伯承:师:军神指谁生:刘伯承(板书)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刘伯承吗生:川东支队的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曾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师:总结(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教学理念:真实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心田,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急于探求“军神”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识“军神”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多媒体出示:《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鼓励表扬。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理念:对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说,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故事的梗概。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捕获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悟“军神”1、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
2、指读、教师示范读、齐读这一段落。
3、教师引导质疑:会读书更要会思考,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为什么称他是军神会说话的钢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心的体会,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设计理念: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
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4、交流“术前”内容——手术前,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师生交流以下问题:①沃克医生听说病人拒绝麻醉后有什么表现②他用清醒的大脑干什么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④透过这“试试看吧”简单的四个字,你看到了怎样的不简单5、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理念: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老师因势利导,更不可缺。
老师、学生、文本的再次对话,使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印象更为明晰,更为深刻。
6、交流“术中”内容:手术中,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学生自我感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
7、教师创设情境: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8、适时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手术台上”的片断播放电影片。
设计理念:教学紧扣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并辅之以撼动人心的电影片断。
画面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刺激着学生各种感官,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此基础,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此刻,无论是军神的光辉形象,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深刻入学生的心灵。
疑问迎刃而解,可谓水到渠成。
9、感悟“军神”——手术后,抓住72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说一说:刘伯承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感受读读这段话,大屏幕出示,自由读、指名读、推荐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一下10、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小心使自己受伤的经历和刘伯承忍痛接受“七十二刀”手术进行比较,进而体会刘伯的钢铁般意志。
设计理念: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第三部分:拓展练习——赞“军神”1、练习写话,升华情感师: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生:学生交流写话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2、有诗称赞刘伯承,请你读读。
(课件出示小诗,感情朗读)赞军神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设计理念: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此环节设计与开课遥相呼应。
第五部分:总结布置作业1、引导学生再读课题就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的崇敬,怀着敬佩再来读课题。
齐读课题。
2、铺垫下节课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刘伯承)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沃克医生,我们下一节课通过沃克医生神态动作的变化来进一步感受军神。
3、布置作业①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②演一演:小组合作,编写剧本,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排练;③找一找: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刘伯承的其他故事。
设计理念: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拓展和延续。
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变得乐学语文,会学语文,使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第2篇】《军神》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军神》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简析:通过预习,学生对故事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刘伯承率军讨伐袁世凯时,他为救一位战友不幸重弹,子弹从他的头颅飞进去,右眼眶射出来,为了能继续带兵打仗,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忍受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
由于学生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所以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品质。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中描写刘伯承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感受他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收眼科手术的故事,能按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一、从课题入手,对关键句质疑1、出示课题,自由读读,说说你发现今天的课题和平时有什么不同?2、课题上多了双引号,这说明“军神”这个词语摘自某人说的一段话。
读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语句。
3、对这句话进行质疑说明: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已能大致说出故事内容。
抓住关键句引导质疑,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刘伯承为什么是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默读课文,找到写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这三部分内容,并做上记号。
说明: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同时,也是为按“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三、深入学习,体会刘伯承坚强的具体表现1、读读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三部分内容,找找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刘伯承各是怎么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1)手术前:第三节中刘伯承平静地说:“先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这句话是个重点。
首先请学生查查字典,说说什么是“麻醉剂”?它有什么作用?其次补充资料:眼部是人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因而特别敏感。
可以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说说当你眼里进沙子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觉?再与文中的刘伯承坚持不用麻药,任凭医生一刀一刀割去烂肉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刘伯承的资料思考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推进,使学生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从而对他产生敬佩的心情。
2)手术时:第7节主要抓住刘伯承的表现:“紧紧攥住、青筋暴起、崭新的垫单被抓破”这些动词说明疼痛的程度很深,可以说是难以忍受,而他仍一声不吭。
3)手术后:“七十二刀”“七十二”这个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割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
学生可以再次联系第7节中刘伯承手术中的具体表现,再次体会无麻药手术的漫长、痛苦。
2、引读这些句子3、指导读好沃克夸奖刘伯承的句子说明: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抓住描写刘伯承怎么说、怎么做的语句展开的,这些句子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有联系的,教学时要把这些句子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学生对这些语句的品、读,教师的引,使学生能联系前后内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悟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