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的概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三、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时期:1.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萌芽。
2.神话传说:(《山海经》)夏商文学(巫文化):(早期为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诗歌2.散文(礼乐文化):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第二章上古文学主要文学样式: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4.战争神话:炎黄大战。
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上古神话的演化:1.神话历史化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上古神话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思维方式的启迪《诗经》《诗经》的篇数和名称: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作品的作者、产生年代:《诗经》中作品的作者大多不可确定。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好确定。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
下限至于春秋中叶。
《诗经》作品的分类:《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的流传:“四家诗”:“四家诗”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赵人毛亨、毛苌的“毛诗”。
诗六义: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礼》《易》《春秋》《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除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几乎不存在虚构的超越人世之上的神话世界。
后来的中国诗歌及其他文学样式,内容也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以抒情诗为主流: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五、丰富生动的语言与和谐自然的韵律先秦历史(叙事)散文1.商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周易》中的卦、爻辞,是我国散文的滥觞和萌芽,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上古帝王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3.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4.尚书》的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5.《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笔法: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通过词汇的选取、材料的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6.《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古文》等。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或稍后,其作者是一个或多个充分掌握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史料的儒家学者。
《左传》:齐国公羊高的《公羊传》及鲁国榖梁赤的《榖梁传》,《左传》的思想倾向——鲜明的儒家思想《左传》的文学成就:(一)《左传》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叙事方面:1.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布局谨严。
2.叙事手法多样3.善于描写战争(二)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写得个性鲜明:能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的言行,描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人物的行动、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常识:《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第一部断代史《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思想内容:(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二)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三)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
《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儒家思想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已有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战国策》体例: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国别体作者及成书:作者并非一人.初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战国策》的进步思想:①反映了民本思想。
②有明显的“贵士”倾向。
③《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
④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给予了充分肯定。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出色的人物塑造。
2.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
3.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过渡)专论体(战国后期)(论说文成熟期)《论语》孔子及《论语》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语”即言语的论纂)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论语》的文学价值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描写中展现人物性格语言形象隽永,词约义丰,深含哲理《孟子》《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孟子》的思想内容:1.性善论2.民本论3.“仁政”说4.诗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孟子》的文学价值1.长于论辩2.长于譬喻和寓言3.气势浩然的文风《庄子》《庄子》的思想1.哲学观:“道”2.人生观: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3.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主张4.美学观:(文艺观)——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庄子》的文学价值: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及其散文的影响:庄子的思想对塑造文人学士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魏晋士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苏轼、李白等。
《庄子》寓言为后世寓言、小说等创造提供了借鉴。
两汉诗歌1.“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魏晋以后称为“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称为“乐府”。
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2.汉乐府的艺术特点:(1)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开创的写实传统(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3)形式自由、语言朴素《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始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也可以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②用比兴手法汉代辞赋西汉前期、中期(汉赋最辉煌时期):1.楚辞体2.赋:(一)体物大赋特点:1.多采用主客对话方式。
赋文的前面往往有专门的序言,以说明创作缘故和主旨。
2.文采华丽,辞藻丰富;3.铺张扬厉,踵事增华4.题材上以描写宫殿、游猎、山川、京城等宏大事物为主,主题上以夸耀帝国的声威,并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二)抒情小赋:西汉后期:体物大赋已不能保持原先的旺盛势头,抒情小赋继续发展东汉:前期、中期,辞赋仍是主要文体之一,体物大赋影响仍较大;后期,抒情小赋占优势。
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发展特征1.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文学理论兴起并建立完整体系建安文学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及蔡琰。
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2.后期创作: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B、以思妇、弃妇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正始文学一、魏晋风度: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二、正始之音:诗歌由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转向抒写个人忧愤,诗风由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阮籍、嵇康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三、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阮籍《咏怀诗》82首;嵇康《赠兄秀才入军》、《幽愤诗》两晋文学西晋诗坛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80——289)诗歌的特点倾向:拟古;追求形式技巧。
风格:繁缛——描写繁复详尽,色彩华丽。
代表作家: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之后更名为潜,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一、陶诗的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借咏史而咏怀、行役诗、赠答诗。
行役诗:都是宦游期间的作品,其共同主题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二、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