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分析人物形象(部编版、有解析)

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分析人物形象(部编版、有解析)

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分析人物形象(部编版、有解析)【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手法、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三个方面来进行。

1、从人物描写手法上分析形象通过分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神态等各方面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明晰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答题技巧】★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模式: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真题精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一种爱叫九小时李静①有一次要送父母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那情真意切的话语瞬间抚平了我埋藏在内心多年的不解与积怨。

②小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他们要终其所有的力量,让我们过上他们曾经无数次梦想的生活。

③为了父母的愿望,我和姐姐都很努力,也终于在高考后陆续接到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为之流下热泪的录取通知书。

姐姐离开了小镇,可大学毕业后又因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返回。

只有我,承载着父母的无限希冀,在那座璀璨得近乎耀眼的城市里追寻着自己和他们的梦。

④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我拼尽了全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隅。

虽然面积不大,还要还贷款,但父母已经兴奋不已。

我第一次带他们离开从未踏出一步的小镇,第一次带他们坐飞机,第一次让他们切身感受这座现代都市的气息。

然而,没到一个月,父母就嚷嚷着要回去,说这里的节奏太快,快得要窒息,即使在菜市场讨价还价,摊主的语速也是那样的快。

⑤我执拗不过,只好送他们回去,可这一次,父母说什么也不坐飞机,甚至高铁也被排除了。

我不解,但又知道他们决定的事是很难改变的,只好陪他们在火车上度过十几个小时。

⑥后来,我从电话里得知母亲的血压有点高,再接他们小住时也不敢强迫他们坐飞机了。

每次我都是坐飞机回家住上一晚,再和父母坐火车到我所在的城市,送他们回去时也是一样。

⑦一晃几年过去了,我虽然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但心中总是不免抱怨,明明坐飞机只需3个多小时,高铁也仅仅5个多小时的行程,而父母却偏偏选择要乘坐12个多小时的火车。

想着想着,一种担忧油然而生,是不是母亲的血压高愈发严重了,一年只见二。

获面,而那唯一的一次相聚父母都是精神矍铄,想必就是平时有什么身体不适他们也不会告诉我的。

⑧一次回家,我问起母亲的血压控制得如何时,姐姐一怔,她说前几天刚陪父母做过体检,母亲的血压不仅不高,还有点低,倒是父亲的腰一直不好,有时疼得直不起来。

我心里一阵雀跃,想这次我不用再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

当我提出坐飞机时,还未等母亲说话,父亲就厉声拒绝了,理由依然是母亲的血压。

我刚要提体检的事,父亲就搬出一副已然决定不可更改的面容,将我要说的话活生生地压制了回去。

⑨我很不悦,一路上也很少和父母交谈,就是一周后父母要回去时,我也没表现出以往的不舍。

那天,父母包了很多饺子,恨不得把冰箱的冷冻室占满。

我帮不上忙,就想到楼下去买杂志,好在火车上打发无聊的时光。

刚下楼发现钱包没拿,走回门口时,竟听到父母大声的争执。

母亲说:“还是坐飞机吧,你的腰不好,也别让儿子跟着受罪了。

”父亲的声音很犀利:“不行,飞机只有三个多小时,比火车少九个小时,那可是咱们这一年唯一和他能多呆的九个小时。

”母亲叹了口气:“哎,真后悔把他送出小镇,不能天天……”⑩我的心被濡湿了,那一刻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给了我许多无私的爱,而有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叫九小时。

(选自《当代青年》2015年第17期)(1)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第②段中说,“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但是在第⑨段中,母亲却说真后悔把“我”送出小镇。

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第⑨段中“我很不悦”的原因。

(4)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5)试分析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1)倒叙。

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不矛盾。

父母最大的愿望是把“我”和姐姐送出小镇,说明父母希望我们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母亲后悔把“我”送出小镇,说明母亲希望能和我常常相聚在一起,看似矛盾的内容,更表现了父母的爱子情深。

(3)一是我又要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二是母亲明明没有高血压,父亲却对我撒了谎。

(4)示例一:我最喜欢文中的“我”,因为“我”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小聚,担心母亲的高血压,说明“我”是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

示例二:我最喜欢文中的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寄以厚望,同时又爱子情深,尤其是父亲宁可忍受着腰部的疼痛,也要选择乘坐火车好多和孩子待九个小时,这种深情让人倍加感动。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画龙点睛,盛赞父母的爱子情深,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

要了解记叙顺序的分类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开头的“有一次要送【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

要了解记叙顺序的分类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开头的“有一次要送父母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那情真意切的话语……”是指结尾父母亲之间的对话,紧接着第②段转入对小时候的事情的回忆,显然是采用了倒叙的顺序。

倒叙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本题可据此并结合文本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分析时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从不同角度分别分析父母亲想“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的原因和“母亲说后悔把‘我’送出小镇”的原因。

其实这两句都表现了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回答是,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筛选和整合相关信息。

第⑧段写道:当“我”得知母亲没有高血压时,“我心里一阵雀跃,想这次我不用再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但父亲却“厉声拒绝了”,“我刚要提体检的事,父亲就搬出一副已然决定不可更改的面容,将我要说的话活生生地压制了回去”。

从这些描写中可知“我很不悦”的原因,是不能如设想的那样坐飞机或动车了;还有父亲的撒谎,“理由依然是母亲的高血压”。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概括出人物的品质。

本文写了两个人物,你喜欢谁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理有据,是喜欢人物的哪个品质或是哪种性格,还必须在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

如,示例:我最喜欢文中的“我”,因为“我”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小聚,担心母亲的高血压,说明“我”是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

示例二:我最喜欢文中的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寄以厚望,同时又爱子情深,尤其是父亲宁可忍受着腰部的疼痛,也要选择乘坐火车好多和孩子待九个小时,这种深情让人倍加感动。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理解。

分析结尾段的作用,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本文题为“有一种爱叫九小时”,结尾“有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叫九小时”在结构上与之相呼应,并总结全文,同时在内容上也点明了主题,赞颂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点评】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点明中心;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中间句段的作用四承上启下,过渡段。

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

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专项练习】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邓为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

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

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

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

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

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

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

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

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

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