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的学习概念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集中表现为通过实践或者练习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此广义的学习概念专指人类的学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概念指在校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类型:(1)美国心理学家索里把学习分为五种: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及含有推理的学习。
(2)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讲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
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相当于解决问题)(3)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而后者又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4)安德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
(5)梅耶提出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6)国内学者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智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中学生学习及教育的主要任务:(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2)在认知和学习方面,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重点任务;(3)在思想品德方面,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教育发展。
4.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首先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其次,认为学习联结是通过多次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一种过程。
再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出了学习定律:(1)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
(2)练习律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
(3)效果律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五条辅助定律:多重反应定律、心向或意向定律、选择反应律、类比反应律和联想转移律。
5.斯金纳—心理学的爱因斯坦。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1)对学习本质的理解。
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2)强化理论(3)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6.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1)教师应该明确要做什么;(2)应该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子,并按顺序学习;(3)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个别化学习程序,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4)应当结合上述方法将学习程序化,并随时提供强化,及即时的反馈。
斯金纳—“教学机器之父”班杜拉被誉为“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者”7.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模仿学习。
班杜拉提出“三元交互作用论”观点,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上,班杜拉把学习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在线过程和动机增强过程四个阶段。
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1)分析拟示范的行为;(2)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3)发展教学序列;(4)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中介作用,特别是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类行为调节的决定作用。
8.早期的认知学习观—顿悟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是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家,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和意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更加符合人类学习的实际情况。
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学习实质即形成认知结构(2)知识的表征:①动作表征指个体通过直接作用于周围的环境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方式(3岁以前);②形象表征(6、7岁到10岁儿童);③符号表征语言符号日益成为思维的重要工具。
(3)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间建立联系或进行区分,以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意义的过程)、知识的转换(指对新知识做进一步地分析、概括,用新知识重新建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和对知识的评价(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此过程个体可以检查出对新知识的分类是否适当,问题解决是否正确,新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等,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出进一步调整)。
(4)发现学习。
布鲁纳总结认为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即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优势:首先,发现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发现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保持与提取;再次,发现学习强调对直觉思维的培养;最后,发现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5)布鲁纳教学理论(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以及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教学法10.加涅的认知—指导学习理论。
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
学习层次理论:(8个)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学习。
特征: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的。
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一类学习为前提的。
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或刺激、记忆和反应。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1.安德森的认知表征学习观启示价值:(1)学习活动应该在表征即表达组织上下功夫(2)要求教师明确试图达到的语气学习结果的实质(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3)了解可以达到这些结果的学习过程或活动(4)掌握可能会影响这些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5)区分学习者作为个人和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方法。
教师需要确定有用的策略。
12.人本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学习两种内容:学到一种新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能使个人产生新意义。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学校教育应该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人本主义的教师观: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需呀营造好课堂气氛,应做到:(1)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间的以诚相待(2)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须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3)移情。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与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开放课堂模式(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教育学习观的贡献:(1)促进了当代西方的教育改革(2)丰富了学习理论的内涵(3)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少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
13.建构主义试图超越客观主义知识观与主观主义知识观的二元对立,强调知识学习的内在生成及主动建构活动,需求知识学习的新路径。
建构主义者既反对只是学习的外在预成论思想,也反对知识学习的内在预成论观点,提出了知识反应的渐成论和生成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意义性、情境性和随机通达性。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主管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的意义性(有意义性学习)情境是指知识的内在关系和上下文关系,其既包括物理情境(如媒体材料),也涉及社会情境,像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和背景知识等要素。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1)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有意义的合作型学习(2)教师要时刻注视学生们的观点、想法和感受(3)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达到教学相长(4)课堂教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文化背景的课程和内容会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要求:(1)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打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2)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少用惩罚(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4)作为有效的教师要有相应的责任,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有良好的态度,关心学生(5)教师应该将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带到课堂,这些好的情绪在教学中常常能够感染鼓舞学生。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模式,教学过程的步骤和环节:(1)分析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3)设计信息资源(4)设计自主学习方式(5)设计协作学习环境(6)评价学习效果(7)强化练习。
模式:随机通达学习(适合高级学习阶段)、支架式教学(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数量)、抛锚式教学(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认知学徒时教学(教师经常给学生示范)和培养共同体教学(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彼此联系少的问题)1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论和认识反映论(2)建构主义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第四章1.知识的巩固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长久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和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识记和保持在知识的巩固中占主导地位。
识记即牢记知识信息,是加深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痕迹的过程,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
保持即把知识材料储存在头脑中。
遗忘与保持是记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2.知识的应用的基本环节: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
审题即分析面临的课题结构,形成课题的初步表征。
3.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要素:名称(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内涵(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外延(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
概念的学习方式:概念形成(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种方式叫)和概念同化(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概念教学的建议:(1)概念分析(包括:①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②特征③例证④上位概念⑤下位概念⑥同位概念)(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和比较3.观念转变的条件:(1)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即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与智慧动作技能方面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