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
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
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
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
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
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
<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
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
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
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
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
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22、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
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23、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和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
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4、从众的经典研究;<1>谢里夫:利用诱动错觉研究个体反应如何受到其他人反
应影响的。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25、登门槛技术: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要求,在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
那么,
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会增加,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26、反暗示:一种叫做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效果。
另外一种
叫做无意的反暗示,及有意进行正面说明,却无意引起了相反的结果。
27、冒险性转移:群体倾向于获利但成功率小的行。
原来倾向于谨慎行事的个体
集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便称为“冒险性转移”。
28、标签理论: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这一角度进行解释。
29、置换: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到挫折和烦恼,会通过另外的方法满
足自己的要求,其中之一的便是置换对象。
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30、皮亚杰把人得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即:
<1> 感知运动阶段<2> 具体操作阶段<3> 前操作阶段<4> 形式操作阶段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
<1>必须让被试自愿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做什么。
<2> 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 研究者要进行利益——风险分析。
即在研究中让被试着承担的风险通过研
究要与获得利益平衡。
这里的平衡是对被试这而言的。
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的。
2、怎样消除偏见
消除刻板印象:偏见和一般的态度一样,也具有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
而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平等的接触和个人间的接触就是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双方的独特性。
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竞争可以使互不相识的群体引起敌意和偏见。
共同命运与合作性的奖励是消除群体间敌意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3、人际关系的特征:
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角色因素退居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
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接触就不会产生人际人际关系。
只为人们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就一定会为人们所体验到。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感情倾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人们相互吸引或接近的情感因素,即归属情感。
一类是使人们相互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感情。
4、人际沟通等作用:
协调作用:1、协调情感:即人际沟通可以使沟他通者心理上得到某些满足。
2\ 协调动作: 即人际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的作用:没有人际的信息交流,就没有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保健作用:保持实现沟通行为所必需的条件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成长必需的,这就是沟通的保健作用。
5、从众的影响因素
一、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
当群体中意见并不是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群体规模越大,引起的从众率也就越高。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
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的
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群体的压力。
二、情境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
时间因素
三、个体因素
性别和年龄
人性特征
知识经验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6、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低估情境因素(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环境作为背景因素容易忽略。
2、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分歧
成功:观察者→外因行为者→内因
失败:观察者→内因行为者→外因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3忽视一致性信息
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三种信息中,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信息。
即只注意行为者的行为,却不关注行为者周边的人。
4、自我防御性归因
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人
5、群体归因误差和利组归因偏向
对于所属群体的成功,群体成员倾向于从群体内找原因(如,群体成员有合作精神等),而对于群体的失败,群体成员倾向于从群体外找原因(如,领导不支持)。
对于其他群体则刚好相反,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运气好、领导支持),而他们的失败则归于内部原因(如,不团结等)。
论述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1、社会化: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
环
境在社会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社会角色: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而非自定。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社会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认知上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