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会风物】你分得清什么是陈皮柑皮果皮吗

【新会风物】你分得清什么是陈皮柑皮果皮吗

【新会风物】你分得清什么是陈皮、柑皮、果皮吗?
陈皮?柑皮?果皮?小编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于是又找林老师问问题↓↓↓
陈皮新会陈皮享誉海内外,为陈皮中最佳品,新会用正宗的本地大红柑果皮生产陈皮已有700多年历史。

而查阅历史文献可知,我国利用柑橘的外皮作中药,约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只不过在旧文献资料中,往往不是以“陈皮”的字眼出现;“陈皮”的名称到元代以后才变得常见。

现找出相关资料,以分析研究陈皮名称的演进。

▲《晒果皮》By青藤@紫筠橘、柑橘,粤音骨。

古代所称“橘”,包括了现代柑、桔(粤音吉,《现代汉语词典》:“‘橘’俗作‘桔’。

”)、橙、柚、柠檬等品种类群,但先秦、两汉的文字记载只称“橘”、“橘柚”,“小曰橘,大曰柚”(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

《周礼》有“橘逾淮而北为枳”之句。

著名楚辞、屈原的诗歌《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传诵千古。

《庄子》、《韩非子》、《怀南子》写“橘柚”。

《史记》中有“橘柚芬芳”、“橘柚之园”等词语。

《全唐诗》中出现“橘柚”一词的诗有40首,如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橘柚玲珑透夕阳”。

柑,后来从“橘”中独立列出,是由于原来“橘”所包含的种类较多,作细分。

因其经霜成熟后,果味甘而称“甘”,加木字偏旁为“柑”。

柑发生于橘之后。

西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已见“柑”字出现,“柑”
与“橘”分别记述:“柑,乃橘之属,滋味甘美特异者也。

”“柑”“橘”的连用见于3世纪《土风记》。

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宋书》、《南史》出现“甘橘”的词语;《旧唐书》、《新唐书》作“柑橘”,可想象“柑”字的演进过程。

《全唐诗》中有十几首出现“柑(甘)”字的诗,其中有“柑树”、“柑橙”、“柑园”、“柑子”、“黄柑”等词汇。

如杜甫诗《树间》:“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杜牧诗句:“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韩翃诗句:“黄苞柑正熟,红缕鲙仍鲜。

”《全宋词》中“柑”字的更多,约有40首,如辛弃疾“黄柑荐酒”和张孝祥“家种黄柑丹荔”。

宋文如苏轼《峻灵王庙碑》:“石峰之侧多荔支、黄柑,得就食。

”黄柑,柑的一种。

柑橘是此类产品统称。

加工制作新会陈皮(广陈皮)的新会大红柑虽称“柑”,但不同于椪柑、蜜柑、红柑,也不同于甜橙与椪柑天然杂交出的蕉柑,亦不是橘(桔)子,而是一个特别品种。

据《中国百科全书》,大红柑“橘类。

又名茶枝柑”,“果皮可入药,是制陈皮的原料”。

新会大红柑属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橘”,新会陈皮属“橘皮”。

橘皮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将柑橘的外皮作为药用,药名“橘皮”,为理气化痰药。

中国现存最早、成书于东汉的医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卷一记:“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一名橘皮。

”东汉末医学家张仲景总结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写下了《伤寒杂病论》,其中《金匮要略》中有不少应用橘皮的药方。

唐代陆羽《茶经》
提到有加入橘皮煮茶。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很多用到橘皮的方剂。

宋代普济的禅宗经典巨著《五灯会元》、李昉的《太平广记》也提到“橘皮汤”。

橘皮在唐代还作为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即“土贡”。

唐代杜佑《通典》记有江陵郡、《新唐书》记有梓州梓潼郡,它们的“土贡”名单中就有橘皮。

陈皮人们发现,“橘皮”作为中药,干燥后陈放日久的“陈”皮药效更好,“橘皮以陈久者为良”(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语),因此,药方就有清楚写明的“陈橘皮”、“陈皮”。

晋代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多个方子中有“橘皮”、“陈橘皮”的药名。

但“陈皮”一词在唐以前少见。

宋代严用和撰《济生方》一书中,有“陈皮”、“青皮”(未熟而落、未熟而摘的果实加工果皮)的药方。

但宋王袞撰《博济方》,苏轼、沈括撰《苏沈良方》仍有写作“陈橘皮”、“青橘皮”。

▲宋《济生方》可见用陈皮的药方到元代的药书,已多见“陈皮”了,如王好古《汤液本草》、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等均可找到。

伪托唐代孙思邈撰的《银海精微》中有8个药方,全部写作“陈皮”,而不作“橘皮”,因此人们推测此书成于元代乃至明代中期。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中,就有使用陈皮的28条记载。

在清代的各类名著中,“陈皮”之名已很常见,如地方文史类的屈大均《广东新语》、生活笔记类的袁枚《随园食单》、文学艺术类的曹雪芹《红楼梦》等,医学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柑皮、果皮2008
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常识笔试问答里就有这样一道题:“陈皮实际上是什么果实做成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橘皮(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大红柑、福橘、朱橘等多种柑橘类成熟果实的外果皮”。

由于“橘皮”原包括柑橘类果实外皮,既包括柑皮,又包括桔皮,“橘”又俗作“桔”,普通话两字同音,容易造成混淆,因此,在著名柑橘产区、陈皮之乡新会,文字写“陈皮”,专门表示这种大红柑果皮(陈放3年以上为“陈”皮),新会民间口语又直接称之为“柑果皮”,省称为“柑皮”、“果皮”。

清道光《新会县志》卷二“物产”说:“凡果之皮以柑皮为尤佳,故又名‘果皮’。

”在新会,只有大红柑果才会取皮,说“果皮”绝不会误解为其他果皮如桔皮、橙皮、蕉皮等。

如果日常说橘皮,大众反会以为是桔子的果皮,而桔子皮、橙皮是不能加工新会陈皮的。

▲从大红柑到新会陈皮的过程林福杰
摄制此外,陈皮和新会陈皮还见有黄橘皮、陈橘皮、柑子皮、广柑皮、广皮、广陈皮、陈柑皮、新会皮、大红皮、冈州红皮等别名。

因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陈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广中即粤中,粤中陈皮主产于新会,所以有称“广陈皮”。

《广东植物志》“茶枝柑”(大红柑)条指出,“主产区在新会”,“果皮制干即是中药陈皮的正品”,“所谓广陈皮即是本品种的果皮,后来为扩大药源,将行柑也列为广陈皮”。

(“行柑”,别名四会柑)可见,新会陈皮为广陈皮正宗。

▲《果农》By 青藤@紫筠版权声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