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历程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
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冥古宙时代事件45.7亿年前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
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
[1]41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
[2]40亿年前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
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
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
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
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
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
[3]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
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
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
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时代事件35亿年前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
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
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
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
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时代事件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
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
"runawayicehouse"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
[5]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
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
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
[6]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7]10-7.5亿年前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亿年前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
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
(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8]。
)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
5.65-5.25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
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
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
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
[9][10][11]显生宙古生代时代事件5.30亿年前第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
5.05亿年前第一个脊椎动物甲冑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
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75亿年前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12]并移至陆地上[13],沿湖边生长。
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份流失[14],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
[15]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
4.5-4.4亿年前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
第一类鲨鱼亦出现。
[16]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
[17]3.65亿年前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
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
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
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
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
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
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鲨鱼的黄金时期。
[18]3.5-2.5亿年前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
由于极移,大部份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
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
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
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
大部份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
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
苏铁科首次出现。
2.8亿年前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
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
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
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
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
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
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
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
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来源请求]中生代时代事件2.2亿年前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
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
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
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
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
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
裸子植物(松柏门占大部份)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
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
[19].2亿年前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
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
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
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
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
[20]1.95亿年前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
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64亿年前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来源请求]1.6亿年前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
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来源请求],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
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
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
1.28亿年前帝龙在中国辽宁出现,有羽毛及体长5呎。
1.25亿年前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
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
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
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
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
[21][22]新生代时代事件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包括所有不能飞的恐龙)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
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
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
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
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
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
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
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
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
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
[23][24][25]5000万年前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
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